安徽卫计委公布“53种不需要输液”疾病清单

21.08.2014  11:02

  制图

  安徽卫计委公布"53种不需要输液"疾病清单

   普通感冒发烧,吃药不见好转,很多人都会去医院打点滴,实际上反而增加风险。日前,安徽省卫计委下发《关于加强医疗机构静脉输液管理的通知》,公布 “53种不需要输液”的疾病清单,均为一些常见病、多发病。该省卫计委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规范管理对静脉输液进行约束,同时也能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这些疾病是不是真的不需要输液?为何提倡减少输液?南都记者采访相关科室专家一一解读。但也有医生认为,患者个体化差异比较大,不应一刀切,且诊病开药是学术范畴问题,用行政手段来加以限制其实不妥。

  输液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其他给药途径

   安徽省卫计委公布53种不需要输液疾病清单的同时,要求医疗机构严格遵循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静脉注射”用药原则,只有 在患者出现吞咽困难、严重吸收障碍(如呕吐、严重腹泻等),以及病情危重、药物在组织中宜达到高浓度才能紧急处理这3种情况下才使用静脉输液。

   为何提倡口服优先,减少输液?去年12月10日,国家卫计委等部门联合制定的“合理用药”十大核心信息中对此作了比较,输液的优点在于见效快,主要用于 危重病人或特殊病人的治疗;缺点在于将药物直接输入血液,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要高于其他给药途径,严重者可导致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东莞第五人民医院药学部主任黄卫娟解释,首先输液过程中,药物中很多微粒会进入到人体血管中,人体最小的毛细血管直径只有4~7微米,药物中的微粒常会 大过这个数值,“这样一来,药物中的微粒就可能蓄积在心、肺、肝、肾等毛细血管中,长时间下来,容易引发血管栓塞、肺动脉高压等严重疾病。

  另外,静脉注射的药物直接进入人体血液循环,没有经过人体天然屏障的过滤,药物中的有毒物质也会直接作用于脏器造成损害。而且,输液虽然发挥药效更快,其不良反应也会比较大,比如输液过快,可能会引发心脏衰竭等后果。

  相比输液,口服药物相对安全。黄卫娟说,口服药物经过胃肠道以及肝脏,身体会有一个过滤,将有毒物质分解,使很多细菌被破坏,再输送到全身。

  前年过敏性休克致死85%以上为静脉给药

   今年5月14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的报告显示,2013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131 .7万份,其中新的和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29.1万份。其中按药品剂型统计,注射剂占58.7%,远远高于口服制剂的37.3%.尤其在抗感染药 物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注射剂更占到74.3%,比总体报告中的比例高出14.5个百分点。

  中国执业药师协会主任药师、原卫生部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委员周筱青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输液相对口服等方式在治疗手段上是一种改进,但风险也更大,因此采取输液这一治疗方式时,首先考虑是否需要,如果不是十分必要,就不提倡使用。

  周筱青指出,2012年注射引起的不良反应/事件占56.7%,其中静脉注射给药占53.5%,在过敏性休克导致患者死亡病例中,85%以上为静脉给药。

  输液药物有六成以上属抗生素

   在输液被过度使用的背后,也伴随着抗生素的滥用。“输液是抗生素给药的一种主要方式,输液的药物中有六成以上是抗生素药物。”黄卫娟解释,由细菌感染的 疾病,使用抗生素才有效,但“实际上尤其在门诊,大部分疾病都是因为病毒造成,不需使用抗生素。即使要使用抗生素,也应遵循由低向高的服用规则,能口服就 不要注射。

  丁香园副主编夏志敏也表示,“由支原体、衣原体引起的炎症,通过抗生素的用药,实际没有效果,只会增加抗生素的耐药性”, 影响抗生素真正派上用场时的药效发挥。真正需要抗生素的情况是由细菌感染引发的炎症,“抗生素有几种剂型,有口服、肌肉注射和静脉输液”,输液是最后不得 已采取的医疗措施。

  频繁使用、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导致最严重的后果就是耐药性。周筱青指出,抗生素用得越多产生耐药性的可能就越大,直接后果就是某种抗生素对治疗感染疾病不再有效。

   今年4月30日,世卫组织首次报告全球的抗菌素耐药情况,指出抗生素耐药性已对公共卫生构成重大威胁。报告举例,上世纪80年代投入使用的治疗尿路感染 的抗菌药物,目前在许多国家已对半数以上病患失去作用。世卫组织指出,“迈向后抗生素时代,多年来可治疗的常见感染和轻微伤痛可再一次置人于死地”。

  国内有医院取消普通门诊静脉输液

  目前,在国内已有几家医院取消了普通门诊输液。浙大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是先驱,近几年,宁波市第一医院、江西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北京航空总医院也传来类似消息。

  据媒体报道,今年3月16日起,北京航空总医院取消普通门诊静脉输液,并明确规定:门诊医生(除儿科、急诊、麻醉外)不得开具静脉用药处方。据公开资料显示,这是北京第一家取消普通门诊静脉输液的医院。

  取消门诊输液这个决定,是著名妇产科专家、航空总医院院长高国兰教授做的。去年7月,高国兰曾前往美国哈佛大学学习,访问多所美国一流医院,一个很大的感受就是国外很多大医院没有输液室。高国兰认为,取消门诊输液能进一步规范医疗行为、合理施治。

   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急诊内科医生刘光辉认为,这有利于疾病的分类和病人的分流管理,最终实现医疗秩序的平稳。如此下来,门诊可以专注于负责慢性病 和疑难病症的管理和处置,如果病人到了需要输液的地步,可以到急诊科或抢救室进行处理,“包括上海的医院也在推行这种举措”。

  东莞台心医院院长许宏基介绍,台湾30年前也常会看到挂水现象,发烧之后不挂水都很奇怪。但现在不同了,所以台心医院希望引入台湾医院管理理念,逐渐扭转大陆患者看病的观念。现在医院设置的输液区都比较小,以后也会尽量遏制不合理挂水现象。

[ 查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