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三区开展癌症筛查“五癌”高危人群中消化道癌风险最高
大洋网讯 每年4月15日至21日,是“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昨日,在中山大学肿瘤中心、广东省抗癌协会、广东省癌症中心联合举办的第23届肿瘤防治宣传周活动启动仪式上,广东省癌症中心办公室主任曹素梅指出,今年广州市在三个老城区开展“五癌”早期筛查项目,在对7202位社区居民免费筛查中,查出癌症高危人群共4080人,并有近15%居民自诉有“心伤”。肿瘤专家提醒,居民应重视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心理健康有助于预防癌症。
名词解释: 癌症高危人群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获悉,癌症高危人群是指与普通人群相比,患癌风险更高的人群,例如具有恶性肿瘤家族史、致癌因素、癌前病变等,他们并不一定最终会患癌。
天河居民今年有望免费查五种癌
“五癌”指的是肺癌、结直肠癌、上消化道癌、乳腺癌和肝癌。曹素梅表示,2012年,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正式纳入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专项,在全国开展针对城市高发的上述五大类癌症的危险因素调查和高危人群评估、癌症筛查的工作。2016年广东省癌症中心成立后,在省卫计委的支持和领导下,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承担广州市居民的癌症筛查工作,每年对2.5万居民完成初筛,对约5000个癌症高危人群进行临床筛查。
曹素梅指出,2017年筛查项目从今年春节后启动至今,广州荔湾、越秀、海珠三区52个社区的7202位社区居民接受了危险因素调查和癌症风险评估,从中评估出癌症高危人群共4080人。通过进一步临床筛查,可以提高早期发现肿瘤、早期干预和治疗的机会和线索。
今年,该项目将在天河区启动,预计筛查近万人。
中国城市癌症发病率:每七分钟一人中招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最新发布的2017中国城市癌症数据最新报告显示,中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上升,已经成为最主要的疾病死亡原因。全国每天约有1万人确诊癌症,相当于平均每7分钟就有一个人得癌症。2013年全国新发病例368万例,发病率为186/10万,死亡率为109/1l0万。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广东省癌症中心)主任徐瑞华教授表示:目前,癌症已经成为慢性病的一种,癌症的预防也与整体的慢性病的预防一起成为一个整体。随着“五癌”筛查工作的广泛开展,将有越来越多的高危人群和癌前病变被检出,对居民的健康管理和随访工作将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据悉,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下一步将联合广东省抗癌协会、广东省癌症中心,将更多的工作重心前移到肿瘤的预防工作中。
高危人群风险分布: 消化道癌高危人群比例最大
上消化道癌高危人群26.7%
结直肠癌高危人群21.7%
肺癌高危人群15.5%
乳腺癌高危人群18.2%
肝癌高危人群17.8%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获悉,接受初筛的荔湾区居民最多,达到3025人。而在参加项目的三区癌症高危人群中,消化道癌高危人群所占比重最大,其中上消化道癌高危人群26.7%,结直肠癌高危人群21.7%。此外,肺癌高危人群15.5%,乳腺癌高危人群18.2%,肝癌高危人群17.8%。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对初筛出的高危人群同步完成了609例临床筛查,其中包括145例低剂量螺旋检查,181乳腺B超和钼靶检查,156例肝脏B超检查和75例,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和52例结直肠镜检查,从中发现了一批可疑癌及癌前病变的患者,共检查出肺部的阳性结节30例,其中可疑早期肺癌2例、可疑乳腺癌10例、上消化道不典型增生病变2例、上皮内瘤变1例、肠腺瘤15例,息肉9例。
健康生活模式分析:近15%居民自诉有“心伤”
良性模式
经常食用新鲜蔬菜
经常进行体育锻炼
少吃腌制食物
较少饮酒
不良模式
吸烟
经常食用红肉
较长时间精神压抑
曹素梅表示,本次筛查对筛查对象的风险评估共包括7个方面的内容,即参加对象的基本信息、饮食习惯、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习惯、心理和情绪、疾病既往史、恶性肿瘤家族史、女性生理和生育史等。通过癌症风险评估不仅提示高危人群,而且,可以反映居民的健康生活模式和行为状况。
对这些因素的具体分析显示, 广州居民的生活习惯中同时存在着高比例的对预防肿瘤有利和不利的模式。例如,男性经常食用新鲜蔬菜的占56.4%,经常体育锻炼的占60%;经常食用腌制食物、饮酒的比例则较低,分别为9.2%和32.3%。这些均是对健康和预防肿瘤有利的生活习惯。同时,居民也存在着一些不良生活习惯比例偏高的情况,如经常食用红肉和吸烟的比例偏高,分别为66.7%、57.2%。这对预防肿瘤的积极因素起到了“抵消”作用。
值得重视的是,在此次的筛查中发现,有接近15%的居民反映近期遭受较大的精神创伤,以女性居多,并有超过11%的居民有较长时间的精神压抑。因此,保持良好的心理平衡和心理健康在城市居民中也应成为预防癌症的一项重要的内容。
文/广报记者任珊珊 通讯员黄金娟、余广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