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五癌筛查,这三种癌占了八成!新利器“上岗”,筛查更方便!
大洋网讯 4月27日上午,广东癌症中心(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联合广州市卫健委疾控处举行2021年度广州“城市癌症早诊早治”基层医师肿瘤防控知识培训班。
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从培训班上了解到,截至2021年3月,广州市“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 (以下简称为“城癌项目”)累计完成居民初筛61986例,其中包括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上消化道癌和肝癌等五种癌症的高危风险人群34635人,高危比例占55.9%。
值得注意的是,2017-2019年广州地区肺癌、乳腺癌和结直肠癌的检出合计占到所有癌症检出例数的84.9%。广东癌症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从2021年起,广州城癌项目将对2020年之前参加筛查发现的阳性病例开展为期五年的免费复查。
肿瘤防治下沉基层 他们是第一道防线
本次培训围绕高发肿瘤的规范性筛查及诊疗技术展开,重点介绍癌症的筛查指南及患者的家庭护理与心理关怀,旨在全方位、多层次地提高社区医务工作者的肿瘤防控知识水平和人文素养,为基层培养一批业务能力过硬,又富有人文关怀精神的肿瘤防治人才。
开班仪式上,广东癌症中心以及市卫健委有关负责人将最新出版的《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科普版)》、《家庭防癌指南》等科普书籍赠予各区疾控代表和基层医生代表。
“癌症防治的任务要下沉到基层,就要提升基层医务人员的知识和筛查技能。他们是直接面对市民、实施肿瘤防治的‘第一道防线’。” 广东省癌症中心办公室曹素梅主任表示,这次参与培训的基层医务人员多数为全科医生,如今需要更新对癌症早诊早治的知识储备,掌握筛查报告的解读、危险因素的评估、高危人群的判断等肿瘤防控知识。
“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是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2016年,广东省癌症中心联合广州市各级疾控部门和84家社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初筛、三甲医院精筛(临床筛查)”的肿瘤群防群治工作模式。
目前,该项目的临床筛查定点医院已增至三家,分别为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和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筛查人群达到六万多人,在癌症早诊早治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
据广东省癌症中心办公室曹素梅主任介绍,截至2021年3月,广州市“城癌项目”共完成各类癌症的临床检查21707例,检出阳性病变及癌前病变1220例,确诊恶性肿瘤患者153例。以结直肠癌为例,筛查期间共检出癌前病变485例,检出结直肠癌8例,早诊率达75%。
居家自助检测“新利器”上岗 足不出户可检测
根据广州城癌项目前三年的数据显示,居民对内镜检查的依从率还比较低,如胃镜检查参与率为23.2%,肠镜检查参与率为24.1%。广东省癌症中心开展的专项调查显示影响居民筛查依从性的原因包括“担心检查造成的疼痛、不适”;检查前喝泻药时间长、麻烦;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自己“没有明显不舒服,应该患癌的机会小”等等。
针对这一问题,今年“城癌项目”新增了幽门螺杆菌和大便潜血的自检测项目“幽幽管”和“噗噗管”,以方便居民居家自助检测,目前已发放4000多管。
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获悉,这两个项目采用社区发放、居民采样自测的方式,市民排便后,可使用“幽幽管”和“噗噗管”对大便进行取样检测,并对检测结果拍照,反馈给筛查工作人员,操作安全、简便,尤其适合年龄较大、行动不便的老年群体,可以足不出户自助检测。此外,居民还可以选择进行无痛肠镜的检查。这些举措有助于提高阳性病变检出率,更精准地发现癌症患者。
广东肿瘤筛查队列研究仍需发力追赶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副主任孙颖教授指出,广东在肿瘤早防早筛领域开展的“队列研究”仍需发力追赶国内先进地区。队列研究主要针对肿瘤的高危发病因素、癌前病变、治疗后五年生存等进行持续研究,了解影响肿瘤发病的高危因素。通常一个研究耗时十年以上,但大规模队列研究将为肿瘤防治决策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目前,国内知名的队列研究包括河南林县食管癌队列研究、上海队列研究、武汉同济-“东风”队列研究、广东鼻咽癌筛查队列研究等。和其他地区相比,广东在肺癌、乳腺癌、大肠癌等领域的队列研究仍需持续耕耘,加大投入。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任珊珊 通讯员陈鋆 赵现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