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后办理商事登记和许可审批 只需申报住所信息就OK

28.07.2015  13:18

市民在东城工商分局办理工商登记业务。 资料图 记者 王欢 摄

往后办理商事登记和许可审批

只需自主申报住所信息就行了

房产证明、租赁合同、村(居)委会证明统统不要了

东莞时间网讯 全市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进综合市场监管会议昨日举行。

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市协同监管信息化系统正式上线应用,住所信息申报制和企业集群注册两项重大利好政策在全市全面铺开。

市委副书记、市长袁宝成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他要求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争创新的改革红利,  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打响东莞商改品牌。

副市长鲁修禄对全市前一阶段商事制度改革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下一阶段工作进行具体部署,市政府秘书长邓浩全主持会议,涉及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51个部门、镇街负责同志及各村(社区)主任共700人参加会议。

会上,市市场监管体系建设统筹协调小组副组长、市工商局局长范燕彬对市政府最近颁布实施的《东莞市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管理试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关于加强基层市场协管队伍建设管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行了政策解读。

新政解读

住所登记:放宽住所登记限制

为统一规范住所登记审批监管,确保改革沿着法治轨道有序推进,我市出台了《办法》。《办法》全文共5章19条,核心是放宽住所登记限制,明确了住所登记管理的基本原则、住所要求、住所信息申报、监督管理四大内容。

住所要求:推行“一址多照”

办法》规范了市场主体住所的共性要求,创新性提出支持商务楼宇、一址多照、集群注册等特殊场所的登记管理。允许使用商务楼宇办公场所分隔为独立空间作为住所,但不得从事生产、加工、仓储、维修、餐饮、旅业、娱乐服务业、危险化学品等经营活动。探索推行“一址多照”,同一个地址允许登记为多个市场主体的住所,但要符合两个条件,一是多个市场主体之间要有投资关系,二是原市场主体已经不在该地址开展经营活动。对于集群注册企业的住所登记,按照《东莞市企业集群注册登记管理试行办法》执行。

实行“住所信息自主申报+负面清单”是《办法》的重要核心内容,规范了住所信息自主申报的定义、范围、不适用情形、申报材料和程序。实行住所信息自主申报制的市场主体,在办理登记和许可审批时,无须再提交房地产产权证明、租赁合同、村(居)委会证明等住所使用证明材料,只需自行申报住所5项基本信息即可办理登记,5项基本信息包括住所的地址、联系人、所有权人、法定使用用途、有关情况说明等。

实行“负面清单”管理的不能实行住所信息自主申报,包括娱乐服务业、重污染行业、危险品行业等三类行业,以及住宅商品房、政府保障房、军队和外国企业房产等四类房产。

信息申报:推出“负面清单”

协管:组建基层市场协管队伍

目前,我市各镇街组建了村(社区)市场协管队伍559支,人数超过3100人。为规范和统一队伍的管理和运作,我市出台了《意见》,就队伍组建、工作职责、工作规范、监督管理提出了指导意见。

据了解,目前虎门整合资源已建立7个综合协管站,分管全镇30个社区的市场监管综合协管工作,变“单打独斗”为“联动作战”,从“分散监管”走向“综合监管”。

意见》提出:在各村(社区)组建至少一支基层市场协管队伍。市场协管队伍应以整合现有的各类协管力量为主,有条件的村(社区)可设立专职基层市场协管员。队伍建设和日常运作经费应列入镇街政府或村(社区)的年度财政预算。

意见》重点明确了基层市场协管队伍的基本职责,包括核查市场主体的住所(经营场所)是否与登记信息一致,核查市场主体的实际经营情况是否与登记信息一致,发现无证照经营线索,协助监管部门开展市场监管,完成上级委托的其他市场监管工作任务。

意见》提出,协管队员要持证着装上岗,由各镇街为协管队伍统一制作和发放工作证件、配置统一的工作服装。协管员日常检查时不得少于两人,要严格遵守工作纪律,如实、及时地记录、反馈监管信息和违法违规线索。

各村(社区)负责协管队伍的日常管理,建立考核制度,对协管员日常工作效率进行定期考评;各市直部门负责业务指导和培训、跟踪委托事项的执行情况。

市长部署

改革不能起个大早,赶个晚集。如果我们不改革或是慢改革,就会引发改革红利的衰退,边际效应的递减,甚至会让之前获得的改革红利逐渐消失,旧制复归。改革没有退路,只有勇往直前。

——谈改革对于东莞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商改不能像萤火虫闪闪即灭,而要像星星之火不断燎原。要有开放的胸怀,充分相信市场主体;要有担当的精神,进一步精简前置审批,让创业者轻松创业,在全市范围内形成“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热潮。

——谈前置审批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如果说前置审批改革是商事登记改革的一个开篇,那么后续监管是否成功,决定了整个商事登记改革能否成功。后续监管、协同监管要把握三个关键:信息及时推送,及时核实,及时反馈。要彻底打破信息“壁垒”,避免出现“道德风险”。

——谈后续监管的关键和重点

数说东莞商改

全市日均诞生企业

135家,较改革前翻了接近一番,人均创业率从改革前的9.4%上升到12.6%,提高3.2个百分点。

上半年,全市市场主体突破

66万户,达到666102户,同比增长11.81%,总量稳居全省地级市第一,占全省总量的9%。

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注册资本(金)519.97亿元,同比增长73.24%,创下了历史同期新高。

全市新登记制造业市场主体

14563户,同比增长6.36%,新登记数量仅次于批发和零售业,占各类市场主体的25.76%。

新经验

厚街:用手机终端开展移动监管

厚街先后开发了“巡城马”手机移动客户端、商事通APP、综合业务辅导套件等软件模块。其中,申请人办理工商登记时,在自助终端电子地图确认地址和联系方式后,后续监管任务自动推送到所属社区网格。网格综管员和部门执法人员利用“巡城马”手机APP进行地址导航和实地建档,开展后续监管及实时上传、共享监管检查结果,跟踪督促问题整改及移交问题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