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新城规划新变:居住用地少了 商业用地多了

18.08.2014  15:38
  白云新城——云山西麓的宜居新城 - News.Ycwb.Com
来源: img.ycwb.com

白云新城——云山西麓的宜居新城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吕楠芳 通讯员 穗规宣

白云新城经历四年建设,已经成为白云区城市开发建设的标杆。但与广州市中心相比,白云新城始终欠缺人气,而且经济导向不够明确。

近日广州市规委会审议通过了白云新城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方案,为白云新城的下一步发展指明方向。广州市市长陈建华在会上表示,白云新城的交通、居住等配套齐全,距离中心城区也近,应成为今后5-10年内承接中心城区总部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载体。

新规划强化商务功能

白云新城位于白云区南部,白云山西麓,距新机场20公里,距珠江新城7公里,火车站2公里,火车东站5.5公里。规划范围北至黄石路,东至白云大道,西至机场高速路,南至广园中路,用地面积904公顷。

调整后的规划方案对未来白云新城的建设提出了“三延续,三优化”的原则:规划定位延续,文化项目延续,建筑控高延续;用地构成优化、道路交通优化、配套设施优化。

具体而言,“云山西麓的宜居新城,主城区北部的商业文化服务中心”这一规划定位延续不变,但要强化商务服务功能,整体提升地区综合服务能力。

规划还将延续2010年批准控规确定的文化项目。原规划的四个文化建筑用地保持不变。飞翔公园北边规划文化用地调整为商业用地,政府增加出让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把原规划文化项目机场博物馆南移结合飞翔公园地面设置,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

根据新的规划,该区域居住用地从226.5公顷减少到202.9公顷,建筑面积减少129.6万平方米;商业商务用地从117.8公顷增加到140.1公顷,增加了22.3公顷,建筑面积增加127.4万平方米。从规划总量上来看,在延续建筑高度、视线通廊控制及路网结构的前提下,适当减少住宅量,增加商业商务量。规划总建筑面积略增6.6万平方米。从开发强度来看,容积率局部提高、局部降低,总体开发强度变化不大。

新增2条有轨电车线路

规划区域路网基本维持之前控规“四纵四横”的道路骨架,适当加密了支路网密度。调整局部道路走向,确保地块相对完整,以利于道路实施。优化道路现行,避开文物、历史建筑等。

公共交通规划方面,新增2条有轨电车线路,分别是东平-海珠广场和凰岗至黄村。公交线路与地铁线路维持2010年的控规。其中地铁有目前的2号线以及规划12号线(浔峰岗-大学城)和规划14号线(火车站-新和)。

交通设施规划方面,增加公交首末站4处,共13处,将部分公交站场用地增加商业兼容性质。公共社会停车场(库)面积为25.4万平方米,维持2010批准控规水平。

人口减4.7万配套不变

根据新规划,白云新城规划人口18.3万人,较现行控规减少4.7万人。保证每100㎡住宅建筑面积不少于11㎡的标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由于2010年批准控规公共服务设施比较完善,除规划人口减少外,本次规划基本延续批准控规。

规划提出要增加综合医院、养老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一处;减少小学一处,减少幼儿园一处(调整为养老院);调整1处高中规划位置,利于实施。

旧机场航站楼推荐历史建筑

根据白云区对白云新城进行的历史文化普查结果,该区域内必须原址保护的有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揽翠山房(何玉成故居),该文物将修缮建筑本地,周围建设控制地带内规划为社区公园。6处区级登记不可移动文物——关氏大宗祠、康公古庙、何氏大宗祠、得朋书院、徐氏大宗祠、区氏大宗祠建筑群。

规划建议原址保护2处推荐历史建筑——萧氏汤氏大宗祠、旧白云机场航站楼(即5号停机坪购物广场)和2处推荐传统风貌建筑——叔郎梁公祠、玉亭祖宇。规划提出,萧氏汤氏大宗祠、叔郎梁公祠、玉亭祖宇位于萧岗村内,结合下一步村改造整治方案加强环境整治,用于公共活动,文化展览或参观游览等公共用途,避免进行商业开发等经营性活动。旧白云机场航站楼将保留外观,稍作整饰。

规划要求,文物和历史建筑均采用原址保护,将与其有冲突的规划道路适当调整线路。对于市级文物,将修缮建筑本体,周围建筑地内规划为社区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