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为给白血病女儿治病筹钱上街乞讨
刘同峰家里比较值钱的家具:一台电视机和9年前超市打折时购置的微波炉。
青岛齐鲁网6月14日讯 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父亲节,今年的父亲节是6月15日。父亲节前一天,记者采访了一位白血病女孩的父亲。
6月14日清早,赶上周六放假,在其他父母拥着孩子睡一个周末懒觉时,刘同峰就已经收拾好了病房的地铺,赶回郊区的租房,“平时乞讨用的横幅不敢放在病房,怕带回病菌,就放在家里了,出去乞讨时就回来拿上,顺便带些我们要换洗的衣服”。自2013年11月26日,刘同峰三岁半的女儿刘靖茹查出患有白血病住院那天开始,他的生活就开始了这样的节奏。如今小靖茹已经四岁了,前天她在病房里度过了四岁的生日。
清贫——一家三口租了两间每月260块钱的廉价租房
2014年1月16日,记者以《三岁半女儿患白血病 来青务工父亲求助媒体》为题,报道过刘同峰的故事。在父亲节来临之际,记者走进了刘同峰每月260块房租的廉价租房里,再次与这个不幸但是十分坚强的父亲进行了交谈。
因为房租便宜,刘同峰将房子选在了郊区,在他租住的房子里,还有其他5名和他一样外地来青岛打工的人家。刘同峰的房间选在了阴面,“阳面贵,得300多块,阴面260就够了。”他说完后又补上了一句,“孩子得病后我查了一些资料,网上也有人说可能是因为房子朝北,进不了阳光,才导致孩子得了这个病,我后悔不该省这几十块钱。”
16日上午7点左右,记者走进刘同峰的家。房间不大,两间房,一间做卧室用,一间做厨房兼放杂物。屋内一张床,一台电视机,一个9年前购置的微波炉,一个简易的厨灶,还有他平时装修时要用到的工具,除此之外,记者没有发现其他值钱的家当。一辆小自行车和一个藏在角落里的篮球,还有几张张贴在门上的看图识字的儿童画,据刘同峰介绍,这些就是孩子的全部的玩具,那辆看起来算是奢侈品的小自行车还是刘同峰在废品收购站花了20块钱淘来的。可能是因为长时间没住人了,屋子显得有些清冷,张着口挂在墙上的小书包显得很扎眼,“孩子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回幼儿园。”无意中看到小书包后,刘同峰对记者说。
厄运——小女儿查出白血病天价医药费压在身上
9年前,刘同峰从德州老家来到青岛打工,平时白天做些建筑零活,晚上拾荒贴补家用,赶上夏季活多时,月收入能到4000元,生活还算富足,小女儿降临后,他的生活更有了盼头。
2013年11月左右,女儿一直喊着牙疼,刘同峰带着女儿到医院一查,是白血病。“没想到,也不敢相信。”刘同峰接受了孩子得病的事实后,在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办理了住院手续,然而摆在他面前的是巨额医疗费。“德州老家的房子卖了凑到50000,这几年在外打工的积蓄,借来的钱,到街上乞讨得来的钱,好心人看到报道后送来的钱,零零碎碎加在一起凑足近30万,交了住院费和医疗费后,现在还欠医院1万多。”
孩子太小,离不开人,妻子一人照顾不过来,刘同峰只能推掉手中的活儿。都说男儿膝下有黄金,只要能给孩子筹到治病钱,刘同峰不惜放下尊严,大年初一跪在大街上乞讨,“有一个70多岁的老先生,老伴也得了这个病,他把居委会给他家凑的1000多块钱,还有老太太常年吃的一些药送来医院,把钱放下,老先生什么联系方式也没留下就走了。”刘同峰告诉记者,正是这些好心人的帮助才撑着他走到今天。
“农村家庭的孩子,得了这个病住院治疗的,很少有父母能像刘同峰这样坚持下来,他是一个坚强的父亲。”据靖茹的主治医生宫相翠介绍,孩子目前已经做了7次化疗,在第5次化疗时就已经可以进行骨髓移植了。“我一直想给女儿做骨髓移植,前段时间我和大儿子都进行了骨髓配型检查。检查结果出来后,我就去北京的一家医院打听,医生说大儿子比我更适合给孩子做骨髓移植,但是住院押金就得交50万,我们难在了这上面。”刘同峰告诉记者。
希望——他能想到的最好的父亲节礼物:健康的女儿
刘同峰告诉记者,护士说血红蛋白少了,小靖茹就知道该喝点骨头汤了。久病成医,小靖茹模糊知道血小板、血红蛋白这些概念。
“现在有时候会出去乞讨,但是次数不如之前多了。一是孩子离不开人,二是很多人不信任,觉得是在坑钱。”乞讨用的横幅就放在了租房的桌子上,刘同峰将横幅和病历都装进一个手提袋里,现在给孩子筹钱治病基本上是靠这个了。记者跟随他来到了山东路家乐福,“天太热了,大家很少出来,我晚上再来看看吧。”刘同峰经常会到这里来乞讨,今天注定是要空手而归了。
回医院的路上,刘同峰告诉记者,“作为一个父亲,很愧对女儿,不能筹足钱来给她治病,每次听见孩子熟悉地叫出血小板、血红蛋白这些词儿,心里很不好受。”记者问他马上就要到父亲节了,他想要什么礼物,他说希望女儿能够健康起来,能够回到学校,女儿只上了几天幼儿园,还不明白什么是父亲节,他期待几年后健康的女儿会送上他一份真正的父亲节礼物。(记者 刘燕燕 实习记者 邢燕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