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案和徐玉玉案同样是破案,反响咋那么不一样呢?
白银系列奸杀案告破、凶嫌高承勇到案之后,白银城区响起了鞭炮声,笼罩在白银市民头上的那道久远的阴影,仿佛在喧腾声中也被驱散了。
舆论同样反应强烈。在回顾了这一恶性刑事案件的诸多细节之后,很多人都对公安机关的破案能力感到由衷欣慰,安全感无形之中也得到了提升。
白银系列奸杀案得以破获,与公安部今年3月推动的疑难命案积案攻坚行动有关。据有关人士透露,甘肃公安厅厅长马世忠对该案也一直很重视,曾经下过破案的死命令。但在这一切之后,还另有一个明星,就是普通人很难懂得的基因检测技术。因为这一技术的进步,只要现场的证据材料能够与某个人的DNA部分吻合,就能顺藤摸瓜找到嫌犯。高承勇就是被他在狱中的一位父系亲属的DNA“供认”出来的。
看到媒体的相关报道之后,很多人像我一样顺便来了一趟“走进科学”,从而打消了心中的疑虑。用这种科学的方式破案,的确算得上办成了铁案。
有的案件告破能够赢得如潮的掌声,但有的案子破了,引来的却是更多的疑问。 比如,影响巨大的徐玉玉被诈骗致死案,公安机关同样反应神速,很快就有三名嫌疑人到案,在逃的另三名嫌疑人则登上了公安部A级通缉令。公安部通缉令分为A、B两个级别,A级通缉令一般用于追查恶性重大案件的确定嫌疑人。徐玉玉案件中,诈骗金额并不太高,徐玉玉之死虽然因诈骗而起,但并不是诈骗的必然后果。公安机关之所以如此重视此案,一方面可能与舆情有关,但另一方面,也许意味着公安机关的作风转变。
但令人意外的是,对于嫌疑人悉数到案这个结果,舆论似乎并不“买账”。相反,人们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如果不是出了人命,执法机关还会祭出雷霆手段吗?
刑事司法领域有个概念,叫做“犯罪黑数”,意思是说,有的犯罪案件已经发生了,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被计算在官方的犯罪统计中。 电信诈骗,无疑是目前“犯罪黑数”比较集中的领域。 遭遇诈骗的人不少,但能够立案的不多,成功破案的更是少而又少。
电信诈骗案为什么难破?首先是它没有命案那样严重、缺乏命案那样的关注度。电信诈骗成本很低、门槛也很低,但破获起来却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破案的警力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公安机关当然只能先顾着要紧的那一头。但要命的是, 因为“犯罪黑数”越来越大,诈骗犯罪的机会成本变得无穷小,骗子的队伍不断壮大、也越来越猖獗,由此形成了一个“黑洞”。 尽管媒体年复一年普及防骗术,但还是有很多人无意之中变成了被宰的“肉鸡”。在这样的治安环境里, 嘲笑被骗的人智商余额不足,虽然洋溢着优越感,其实也是一种智商欠费的表现。
徐玉玉案告破,虽然民间评价不高,但在我看来,恰恰有里程碑意义。 把电信诈骗逃犯列入A级通缉令,甭管其“动机”是什么,至少表明了公安机关的态度,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震慑性,很可能带来系统性的改变。如果执法部门能够深挖徐玉玉案的信息泄露源头,就能倒逼电信监管,遏制倒卖公民信息的犯罪行为。
电信诈骗明明是一种犯罪,却成为人人都会遇到的智商鉴定“游戏”,这无疑带有嘲讽的意味。很多涉嫌诈骗的电话号码明明已经被“标记”,却没有人循着线索去打击,而是听任骗子逍遥法外、作恶害人,这也不是法治社会的正常现象。公安机关的执法机制,是不是也需要做一些改变呢?
白银系列案告破,给很多人带来抚慰,正义由此得以伸张。徐玉玉案告破,“黑洞”却依然很黑。但是, 既然已经有一道强光照了进来,阴霾散去的日子想必也就不远了吧。
(文/蔡方华)
微信号:Talkpark
商务合作及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声明:文章如需转载,请添加文章作者、文章出处、微信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