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王子”的进阶攻略

13.08.2018  19:30

  新华社长沙8月13日电(记者张玉洁)38岁的农民宋志国被称作“百合王子”已有十年。他现在是志国百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合作社所在的洗洛镇是有“百合之乡”称号的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百合种植的发源地。

  1958年,洗洛当地的供销社职工从江西带回卷丹百合种子在大井村试种40亩,由于龙山独特的山区气候和弱酸性土壤十分适宜百合生长,发展至今,全县百合常种面积已达8万余亩,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卷丹百合产区。

  宋志国就是大井村人,打他记事起,村里几乎人人都种百合。“县志记载龙山种植百合最早在清乾隆时期。不过那时种的都是野生百合,产量不高。而卷丹百合一年一产,经济效益高,老百姓都爱种。”宋志国说。

  1998年,随着百合的保健作用逐渐为人们所认识,销路渐宽,龙山将其作为新的经济支柱予以扶持。那一年,宋志国高中毕业,他看到百合市场的发展前景,决定和父亲一起做百合生意。

  “其实就是把自家种的百合带到外地销售。”宋志国记得,那时每到收获季,父亲就把干百合带到成都卖,鲜百合带去上海卖。

  选手们在龙山百合文化节上比赛剥百合。新华社记者张笑宇摄

  “鲜百合在上海销得好,干百合在成都销得好,都是摸索出来的。”宋志国说。

  虽然家里百合的种植面积也在逐年增加,但宋志国真正“发家”还是在2008年,“百合王子”的称号也是那时被叫出来的。

  “2008年,百合在上海销售得非常好,还有很多客商找到我,销路拓宽,让我有信心扩大种植面积。”宋志国说。当年,他一下将百合种植面积扩大到50亩。

  “这个数量在当时算大户了。”宋志国说,过去读书时,因为他擅长短跑,拿过不少州县冠军,朋友们都叫他“短跑王子”。基地成形后,不少人开玩笑说,应该要改口叫他“百合王子”了。

  选手们在龙山百合文化节上比赛剥百合。新华社记者张笑宇摄

  宋志国自己也觉得这个名字符合他的志向,便将所有的通讯账号都改成了“百合王子”。到2011年,宋志国已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种植大户,不少前来龙山批发百合的批发商都知道“百合王子”。

  “当时县领导找到我说想把产业做大做强,不能只自己埋头苦干,还应该发挥大户优势,建议我成立合作社带动更多的人抱团发展,还鼓励我出去学习新经营模式。”宋志国说。

  说干就干。当年,宋志国就成立了志国百合农民专业合作社。“最开始只有5个大户,仅一年就吸纳了52户社员,年收入达60多万元。”宋志国说。

  2013年,由于农户盲目扩种、市场逐渐饱和等原因,百合价格一落千丈,龙山不少散户受到冲击,放弃了百合产业,而宋志国所在合作社由于实力较强扛住了这场灾难。

  厨师们在龙山百合文化节上制作百合美食。新华社记者张笑宇摄

  这也让龙山县认识到一拥而上的批量生产缺乏发展后劲,转而由政府引导农户向规模产业发展。当年,龙山县出台《龙山百合品牌使用及管理办法》,实现公用品牌“标准生产、授权使用、依法管理、规范运行”,还总结出一套适宜当地环境的百合栽培技术,形成地方标准加以推广。

  乘着一股东风,宋志国的合作社发展势头越来越好,一举成为全镇最具影响力的合作社之一,在县里也小有名气。

  随着全国脱贫攻坚的步伐加快,龙山将百合等一批县内发展情况较好的产业确立为县域稳定增收的主导产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通过政策倾斜鼓励企业吸收贫困户参与。贫困户可通过土地流转、到基地务工的方式实现增收和就业。

  龙山百合文化节的“百合王”比赛现场。新华社记者张笑宇摄

  “从每年农历五月百合开始采收一直到九月播种,都需要大量务工人员。种植、除草、挖百合、剥百合,各种工种,老人妇女都可以做,一天100元工钱,勤快的一年也有2万元收入。”宋志国说。

  今年,在地方政府的引导下,宋志国又带头与镇内8家百合专业合作社组建成联合社,未来将采取统一集中加工销售,所得利益从今年底开始连续五年给贫困户分红。

  到目前为止,百合产业已覆盖龙山县建档立卡贫困户1.2万户、4.5万人。每年消化贫困户鲜果3.6万吨,吸纳2700多贫困户参与生产性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