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集市变身婚纱小巷

21.08.2018  11:40

如今的下蒙圣街,到处都是婚纱小店,街坊的日常生活也融入这些美轮美奂的服装中。

下蒙圣街入口处牌坊。(2015年摄)

重新修葺一新的牌坊。信时记者 蔡晓素 摄

大洋网讯 隐藏在海珠区繁华同福路的蒙圣社区如今仍保留着老广州街市的味道:麻石街、趟栊门、小洋楼……这里温情而不声张,念旧而不造作,一景一物,一人一事都透露着一种悠哉游哉的闲情。

近日,该社区主要街巷下蒙圣街的微改造验收完工,一改往日陈旧杂乱的面貌,升级“变身”为更具人文特色的历史街巷。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个“下蒙圣街”有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改造

更具人文特色

从江南大道北拐进,沿着同福东路一路深入,便可以见到一个写着“下蒙圣街”的拱形牌坊。据海幢街同庆社区居委会主任李东杰介绍,今年4月份,比邻下蒙圣街的同庆社区爱心配餐点开始进行升级改造,而为了方便周围居民出行,营造宜居的社区环境,街道将下蒙圣街的牌坊进行修葺,沿线外立面改造,附近居民的雨棚也进行了统一更换。

在实地走访中记者发现,下蒙圣街全长大约300米,目前入口原有的铁门已经拆除,牌坊重现整修粉刷,在牌坊两侧还增加了“蒙以养正,圣功也”字样的楹联。此外,街口还增加了关于蒙圣社区由来的介绍,但街面麻石路却依然保留。李东杰坦言,如今的社区依然保存着不少麻石街,成为了展现老广州风情的活化石。

居住在下蒙圣的86岁老人朱婆婆告诉记者,从解放后,周围的环境虽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附近高楼林立,但是这里依然保留着老广州的风情。朱婆婆介绍,如今下蒙圣街巷上的海珠镇泰实验小学在上世纪40年代就有,那时的学校只是一个小私塾,一个老先生摆上三四张书桌便开班授课。朱婆婆记得1949年10月14日,那时她还在学校上课,突然听到一阵巨响,将周边的许多东西都震倒了,原来旁边的海珠桥遭受国民党轰炸,而当天晚上,解放军进入广州城,古老的广州城也迎来了新的时代。

历史

曾是河南一集市

居住在蒙圣社区已有80年之久的黄婆婆说,在上世纪40年代,现在的上蒙圣街以及下蒙圣街都是集市,主要是以贩卖蔬菜和日常用品等为主。

根据广州市地名普查网记载,在100多年前,这一带都是蒙圣乡的范围,在这附近有一个集市,叫蒙圣集市,在集市上方的,人们称为上蒙圣,由于当时把蒙圣市集上方叫上蒙圣,人们讲有上必有下,因而把市集下方的街市称为下蒙圣,上下蒙圣街由此得名。

黄婆婆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蒙圣社区多数还是木屋平房,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些归国华侨开始在这一带建造小洋楼和大屋。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房子也逐渐破败,有一栋保持较为完好的则被列为广州市历史建筑。黄婆婆所说的历史保护建筑,正是位于距离下蒙圣街不远的跃龙南27号民居,在2014年1月被确定为历史保护建筑,这栋3层小洋楼,保存完好,成为往日繁华的见证。而走在蒙圣社区弯弯绕绕的小巷子中,麻石街、青砖大屋、趟栊门、旧式高楼宅第也随处可见,但多数是无人居住。“这种屋子居住起来很潮湿,很多年轻人都会搬走,老人舍不得左邻右舍,会留下来,现在社区都是老人居多。”附近的居民告诉记者。

商业

目前婚纱小店聚集

如今提起蒙圣,最为人所知的自然是这里的婚纱店。据蒙圣社区居委会主任张巧红介绍,蒙圣社区虽然只有0.08平方公里,却聚集了186家婚纱店,主要得益于紧靠江南大道北的婚纱街。据介绍,上世纪90年代,在归国华侨带动下,江南大道北婚纱街逐渐兴旺起来,慢慢发展成为了华南地区最大规模的婚纱一条街。迈入新世纪,婚纱街上也开始出现大型的婚庆专业市场。随着临街商铺铺租的水涨船高,一些婚纱店慢慢转移如临近的两个社区——蒙圣和永龙社区。

记者走访中,不少店主也表示,由于江南大道北临街铺租高,才将店面开在蒙圣社区小巷子中。相比之下,这些婚纱店售卖的多是一些没有自己品牌、价格便宜的婚庆产品。对于社区中众多的婚纱小店,这里的居民早已习以为常,甚至成为记忆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由来

与秦朝名将蒙恬有关

说起“蒙圣”这个地名的由来,得往前推上两千年,一直追溯到秦朝。据广州文史官网资料显示,当年秦始皇有一员大将,名叫蒙恬。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出巡途中死了,逆臣赵高矫诏,为夺权杀了蒙恬,蒙恬家族失了势,其后人也四散逃亡。1000多年后,就在今天蒙圣社区中蒙圣里一带出现了个村庄,村庄的始祖叫蒙安,这位蒙老先生经过一番辛苦的考证,发现自己是蒙恬后人,于是就把小村称作“蒙子岗”,当时的“蒙子岗”不远处就是百亩花田,村后又有翠竹环绕,是个相当宜居的地方,人口也就慢慢多了起来。

后来,“蒙子岗”又变成了“蒙圣里”。据《番禺县志》记载,《易经》有云:“蒙以养正,圣功也。”意思是在孩子启蒙时代就要培养他的正气,这样才有可能造就圣人。住在蒙子岗里的读书人觉得这句话很不错,于是找人把“蒙圣”二字写上牌匾,挂在村口,“蒙圣里”这个地名就沿用了下来。

根据《广州地名故事》书中记载,到了明初,太学生蒙安编写了一本《番禺蒙氏家谱》,认为番禺(今广州)蒙氏为蒙恬后裔。蒙安万年在珠江南岸的花洲(即今海珠桥南端西侧和蒙圣里一带)定居,后来这一代便成为蒙氏聚居的村落。为缅怀先人,蒙氏尊蒙恬为“”,于是便称这个地方为“蒙圣”。

1950年,蒙圣区、洪德区和海幢区三个老区合并,成立河南区。1952年,市区管界重新划分,区辖街道进行调整,蒙圣区被划分为纺织、跃龙、南田等街道。1998年5月宝岗街、海幢街、跃龙街合并而成如今的海幢街,蒙圣成为了街道一个社区,比邻江南大道北与同福中路两条主干道。而如今,在蒙圣社区38个小街巷中,仍有不少沿用“蒙圣”名称,如蒙圣横、蒙圣横后街和上蒙圣街、下蒙圣街等。

专题撰文 信时记者蔡晓素

专题摄影 信时记者梁钜聪(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