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台山排球荣光与式微

03.07.2014  16:31
台城的球场大排档,黄土球场上9人排球热火朝天
端芬中心学校,学生们在排球场训练
三合镇美安村,以前的专用排球场已经长满了杂草
打球吃饭会友,成为热爱排球的老辈台山人的生活习惯
台山体校的排球训练场

  羊城晚报记者  宋金峪  摄影报道

  热闹的“球场大排档

  6月16日,台山市台城,闷热的一天,傍晚时分,环市西路边的一家“球场大排档”开始营业。服务员忙着给排球场泼水降温、防尘。18时左右,一帮租了场的市民陆续到来。从周一到周四,这个颇有年头的黄土排球场都被排球爱好者租下,一直到午夜零时,才逐渐恢复平静。

  这是“排球之乡”台山市寻常一景。台山排球运动始于1914年,今年正值百年。

  当年,在广州读书的台山籍学生将排球带回家乡。1919年台山成立中国第一个农民排球组织“华利磨(英文排球Volleyball的译音)学会”。在华侨等人士支持下,排球运动在台山迅速普及,队员先有16人,后改为12人,最后确定为9人。

  一百年后,在球场大排档这个夜夜热闹的排球场上,台山人依然进行着9人排球的对抗。年近60岁的徐子灵是这个球场的常客,青年时期狂热于排球的他如今依 然保持着健美的身材。继续在排球场上挥洒汗水,对他而言是一种难以抛下的生活习惯。“排球就是我们台山人的高尔夫。”同样打了几十年球的温叔开心地说。

  台山排球的黄金时代

  在上世纪30年代,台山排球运动就进入普及阶段。台山几乎“村村有排球场,村村有排球队”,每年举办众多比赛,培养出了大批排球名将和教练员。

  上世纪50年代是台山排球的黄金时代,台山人一跃成为中国排球界的主流,1956年的法国排球世锦赛,12名中国队员中有8名来自台山;1958年全国 甲级排球联赛,12支男队的149名球员中有69名是台山籍人。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男排决赛,八一、广东、北京等队均有台山队员担纲主力,广东排球队 一些非台山籍的排球运动员都会讲台山话。

  在上世纪80年代初,台山排球依然兴盛,打排球可以成为年轻人一种可靠的出路。“不仅仅为了兴趣,当时为了‘前途’而打排球的人也很多。

  那时候一块晒谷场,两根竹竿拉起一条麻绳,“晚饭后,兄弟PK,父子隔网成为普遍现象。

  难见昔日“无排不欢

  但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打法的变化和身体不再占优,台山排球逐渐式微。

  时至今日,台城打排球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他们更喜欢足球和篮球。台山各村“无排不欢”的现象,只能在类似春节国庆这样的节假日才能看到。在三合镇美安 村,以前的专用排球场已经长满了杂草,堆满了泥土沙石,只剩下用于拉网的一条水泥石柱和一条残破的网线,能证明这是一个曾经的排球场。

  申报中国体育“非遗

  台山依然拥有实至名归的排球之乡美誉。据统计,台山现有体育馆6个、排球训练馆16座、排球灯光球场410个、普通排球场1630个,会打排球的群众接 近50万人,约占台山市人口的一半。在著名的排球之乡端芬镇,端芬中心学校拥有6个排球场,12名专职排球教学的体育老师,在近年的排球比赛中成绩名列前 茅。   

  今年55岁的陈超发在台山体校任排球教练,和排球打交道一辈子,他舍不得离开排球场。学校有四块排球场地,占了场地的一半,每 天下午是台山体校的训练时间,一百多人的排球专业学生,正在汗流浃背地进行训练,由于没有全封闭的顶棚,女孩子们就在烈日下一次次重复着扣球动作。

  台山排球传承百年之际,政府目前正在将9人排球这一比赛传统申报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