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莞电:电力改变生活 家电飞速更新换代

28.12.2015  09:31

 

 

讲述人:东莞麻涌供电站早期负责人陈贵全

百年莞电之电气时代

清晨起床,打开冰箱,拿出牛奶鸡蛋,放入微波炉加热一下,早餐无忧;到达办公室,空调已开,一个舒适的环境,让你工作效率倍增;打开电脑,登录邮箱发发邮件,与同事讨论一下工作;华灯初上,下班回家,看看电视,听听音乐,消解疲劳。换下的衣服顺手丢进洗衣机,睡前还有时间在台灯下看会书。这或许就是一个普通东莞市民的一天,一份无法与电力割舍的生活。百年历史长河,从电灯照明时代到电气化时代,无论是村里亮起的第一盏灯,竖起的第一根水泥杆,还是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四大件”,亦或是首个工业革命的“引擎”落成,这些都是东莞电力的卓越勋章,折射出了前进的步伐,也为明天的腾飞注入不竭的动力。

口述史

参与电力变革20载,见证电力改变生活

小时候,最不喜欢周末。记得放假一回家,就得整天帮爸妈舂米,那个时候,没有电能,吃上粮食,还得全凭人力,事倍功半。然而,只是短短数十载,电力技术不断革新,电气化时代渗透,不仅人工舂米早已成为过去式,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已离不开电力。

难能可贵的是,在东莞这部电力近代史里,我曾有幸经历,并参与其中。上世纪60年代初,要想见到电灯,还得去麻涌镇里的粮食加工厂,电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既新奇又陌生。我没有料到,参加工作没多久,就碰上了东莞的电力变革。22岁那年,我被分去分管镇里的水利会,半年后,麻涌供电站落成,电也随之通到了东莞的村村落落。很快,在电能支撑下,各村农田水利生产方式率先变革,电力取代了人力,效率得到了质的飞跃。

那个年代,电力网络薄弱,供电量不足,村民家庭用电仍是捉襟见肘,每家每户每月只有固定用电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供电站的工作人员都必须肩负着“电力打更人”的工作。直到1965年,35千伏供电网络逐渐铺开,各家相继安装分表,限电才慢慢放开。但是,用电负荷骤然上升,也给电力设备带来了较大的考验。我还记得,麻涌供电站里,简易的电箱散热难,有一次,电箱竟然起火,全都烧了起来,损失惨重。我们赶紧顺应时代发展,升级电力设备,一个比原先面积大3倍的新供电站起来了,从此以后,这里再也没有发生过故障。

不仅如此,在电力革命中,承载着电力传输重责的电线杆,也在用电负荷加大中不断升级。刚开始是木杆电线杆,随后全线改水泥杆;到了80年代,改革开放加速东莞工业革命进程,工业用电骤然上升,电线回路增加,水泥杆又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由铁塔架线,进一步保障了输电安全。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代表电器:

解读:1960年8月1日,东莞用上网电,村民家中通电,主要用于照明。直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限电政策的逐步放开,家用电器不再仅限于电灯,收音机、电风扇开始使用,但多在小康家庭常见。收音机一度成为结婚“三转一响”的四大件之一。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代表电器:

解读: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春风吹暖南方大地,各类家电产品也随着工业化的进程流入东莞人家。80~90年代,家电快速普及,家电消费出现井喷式增长,更新换代速度加快。

21世纪

代表电器:

解读:居民的生活真正走入“电气化”时代,普通家电已是触手可及。智能、节能、环保成了消费者赋予家电的新诉求,小家电更加受到市场青睐。

统筹:南都记者龚萍 采写/数据整理:南都记者 摄影:南都记者陈奕启 南都制图: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