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珠水现“端午上河图”

31.05.2017  10:32
百里珠水现“端午上河图” - 广东电视网
百里珠水现“端午上河图” - 广东电视网
来源: img.grtn.cn

有网友在朋友圈笑称,看龙舟时问这些划船的都是谁?

旁人答曰:是你的房东……

昨日,来自广州泮塘、佛山盐步等地的20多条龙舟畅游荔枝湾。每年端午,作为“契爷”的盐步老龙带着三河乡亲父老的情谊到泮塘探亲。南都记者  谭庆驹  摄

延续百年前的传统,每年端午正日,广州龙舟探亲活动进入最高潮,在天河的珠江新城,多条改造后的城中村同日“摆景”,引得CBD中外游客争相观摩;在荔枝湾,广佛两地龙舟“契爷孙”互访,是每年的佳话;黄埔区庙头村摆起百围龙船宴,寄寓村民们的美好祈盼,现场热闹非凡。广州城内弥漫着锣鼓鞭炮声,形成一幅活生生多彩绚丽展现岭南民俗的“端午上河图”。

天河猎德

摩天大楼下串起锣鼓鞭炮

如果农历五月初三200艘龙舟的车陂景揭开了广州的端午时间的话,那端午正日则把广州的端午最炫民族风推向了高潮,也为小长假的最后一天画上完美句号。

猎德涌,一条从广州中央商务区缓缓流淌,汇入珠江的河涌。这条河涌也串起了珠江新城各大保留村———石牌、冼村、猎德,这几条赫赫有名的大村,一直以来以广州中央商务区(CBD)范围原住民的角色存在着。由于天河区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发展,加上2000年以来珠江新城的崛起,原来几条村依托着分支水系的龙船招景活动被收拢到了现在的猎德涌一脉上来。龙舟沿着猎德涌上溯,可先后经过猎德景、冼村景、石牌景,杨箕村民梁先生介绍,一般的次序是先游猎德景、冼村景、石牌景这条位于猎德涌上的三大景,然后回到珠江上,到海心沙游杨箕景,再到珠江宾馆对开江面游寺右景,然后再分散各自去各村景点。

历史上冼村、猎德、杨箕曾是归属沙河镇下的冼猎杨乡管辖,三村同宗同源,姚氏、李氏等大宗族的兄弟、老表脉络得以传承下去,龙舟活动也把宗族之间的情谊得以升华。

昨日接近中午时分,猎德大桥桥北一侧双方向都只能慢行,因为数以万计的市民集中到这个区域来看猎德龙舟景。记者发现,在猎德涌边出现的观景人潮中,不同肤色的老外尤其多。今年天河区有关方面加大了对这一传统民俗活动的宣传。

最奇妙的是,当龙船沿着猎德涌,从下面穿过猎德大道的涵洞时,高分贝的龙舟锣鼓声和鞭炮声恰巧利用桥底狭小空间,形成脏腑共振的强大声场效果,使得现场气氛比起开阔的江面更热闹。

到午间12时,猎德复建祠堂群开始烧长达半分钟的大炮仗,由此宣布了猎德龙舟饭正式开始。龙舟饭的布局菜式等也完全对前来的市民开放参观。这个时段拍照留念和第一次了解民风的市民又挤爆了小广场和猎德各个宗族的祠堂内外。

越秀杨箕

海心沙旁设龙舟景123条各村龙舟来趁景

从猎德涌出来的龙舟,下一站便是杨箕景,珠江新城的东西双塔间回荡着鞭炮和锣鼓声,大剧院和农商大厦中弥漫着的鞭炮烟提醒着,一年一度的杨箕村龙舟招景活动又在海心沙对开的江面进行,吸引超10万市民围观。

珠江新城河涌现“塞船”情景

”我们刚从冼村趁景过来,河涌上面塞船所以迟到了。”来自海珠区土华村龙船会的梁先生说,每年都会来杨箕村趁龙船景,今年特别热闹,今年由于各村都添置了龙舟,人丁兴旺,珠江新城各条河涌内一时“塞龙船”,好不容易把龙舟划出来了。

杨箕龙舟景,是珠江新城各村水面最宽阔,欣赏价值最高的景点之一,刚好位于海心沙与临江大道之间的珠江次航道上,从设景的临江大道看过去,广州塔正好作为背景,成为现代高楼群下传统龙舟在鞭炮烟中穿梭的民俗风情画。

历史上,杨箕景与其他村一样,设景于本村的杨箕涌内,随着水利设施的建设,杨箕河涌难以容纳大量龙舟驶入杨箕涌,加上沿线的铁一中学学生迎来高考前的冲刺期,杨箕景就搬到现在海心沙旁的位置。

中午12点许,杨箕景迎来了一天中龙舟探亲的高峰期,在拖轮的带动下,一条条来自海珠、天河、番禺、白云的龙舟,从珠江主航道穿过广州大桥底,缓缓驶入趁景水域,一进来就燃起鞭炮,锣鼓齐鸣,表达对“东道主”杨箕村民的敬意:“老表,我哋来啦!

饮啖龙船茶,食个龙船饼,抽支龙船烟。”一上岸,杨箕父老就递上丰富的龙船三大件“茶烟饼”招待远道而来的“老表”,历史上各村都是远方亲戚,每年一度的端午节,成为村民相互探访,联系感情的传统节庆活动。

据当天负责后勤的杨箕村梁志铭介绍,一共准备了2400斤龙船饼,主要有红凌饼、白凌饼两种,分为豆沙、莲蓉和五仁各种口味,由于龙船饼耐储存,易携带,能量高,受到龙船老表们的欢迎。

记者看到,每条登岸的龙舟都会派代表到接待处签到。据主办方统计,当天前来杨箕趁景的龙舟共有123条,是有记录以来最多的一次。

探秘:龙舟人吃的龙舟饭是快餐

吃龙船饭,是传统端午习俗中必不可少的仪式之一,南都记者在临江大道旁的草坪上看到,数以百计上岸龙船探亲的村民,并没有坐下来慢慢叹九大簋的龙船饭,而是席地而坐,捧起简单的快餐就大快朵颐,因为端午当天要去探亲的点很多,赶紧吃一点又要走了。

为迅速补充体力、清热祛湿,“主人家”杨箕村准备了豆角辣椒炒花生、肥猪肉炒青瓜、焖排骨以及祛湿汤,让“老表”们随到随吃,没有桌椅、只有一次性餐具摆在大桶的饭菜边上,随到随装,吃完就走。记者在临江大道边的绿化带上看到,各村的“老表”席地而坐,每十个人左右就着三盘菜大快朵颐,围成一圈圈,形成市区难得一见的吃“龙船快餐”的盛况。

土华村民梁先生介绍,以前村民生活艰苦,龙船饭就是酸豆角夹着辣椒和花生吃点饭,但求经济方便又快捷,现在生活水平上去了,才把龙船饭做得越来越隆重和精致。

记者也发现,尽管各村现在龙船饭越来越豪华,但是在白灼虾、清蒸鱼的旁边,端午龙船饭总少不了这一道传统的酸菜辣椒炒豆角,这个味道相当于“基本款”,承载了太多老一辈龙舟人的味觉记忆。

荔湾泮塘

腾龙激斗荔枝湾 广佛龙舟如约聚首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作为“契爷”的盐步老龙总要带着三河乡亲父老的情谊到泮塘探亲,热情的泮塘人还为“契爷”准备了礼物,包括一整只烧猪、烧酒以及地方特色的“泮塘五秀”。昨日上午,窄窄的荔枝湾沿涌已经人头攒动,鼓声响起,来自盐步等各地的20多条龙舟盛装争奇斗艳荔枝湾,精彩的龙舟巡游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观看。

昨日一早,盐步老龙就来到荔枝湾,进了珠江水闸,第一时间先到契仔泮塘龙舟根据地探望契仔,契仔敲锣打鼓盛情迎接契爷的到来,“亲戚”相会,热闹非凡。在一阵鞭炮声中,“白须飘飘”的盐步老龙在契仔泮塘龙舟的陪伴下徐徐驶向文塔。盐步老龙为明朝宣德七年打造,船体材料为产自婆罗乃(文莱)的坤甸木,全长36.8米(未含龙头、龙尾),有座位68个,一度是珠三角历史上最快的五条龙船之一,与泮溏凸眼龙、白沙红龙、广州石井古料(古鉴)大头龙、雅瑶东涌龙并称为“五京奎”。

黄埔庙头

龙舟赛群龙竞渡“刘关张”以船会友

一年一度的龙舟季,黄埔区各个有龙舟的村落早就热闹起来。起龙、训练、采青、趁景,都遵照着传统有序而热烈地进行着。昨日端午节,黄埔庙头中西片联社第六届兄弟杯龙舟邀请赛在南海神庙风景湖举行,来自黄埔区的庙头村、下沙村,天河区的石溪村,番禺区的大街村、塘头村、仙岭村、南亭村、练溪村8条传统龙舟参加。

据主办方介绍,庙头社区龙舟比赛历史悠久,是源自“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典故。大街村、塘头村、仙岭村、石溪村的刘氏村民,南亭村、练溪村的关氏村民和庙头村、下沙村的张氏村民以船会友,渐渐发展成为兄弟村,兄弟村之间轮流以每年端午节赛龙舟的方式进行探亲访友,联谊聚会。

担凳仔,霸头位!”在现场观看比赛的一位张姓村民高兴地说,“这是村里面的传统盛事,我每一届都会提前过来湖边选个视野较好的位置,和家人一起观看龙舟比赛!输赢不要紧,总之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据介绍,黄埔因港而兴,水网交织,汇通大海。黄埔人生于水边,长于江岸。在珠江上腾跃的龙舟彰显黄埔人浸在骨子里的“”情结。“鸡公头”与“大头狗”是黄埔区龙舟的两种规格。“鸡公头”船身窄长,“大头狗”船身肥大,将两种不同规格的龙舟于同一赛场上一竞高下,是黄埔区特有的龙舟盛景。

而昨日参与比赛的8条龙舟都是“鸡公头”,每条龙舟的长度、大小相若,船上均有鼓手、划手和舵手,每船80-90人。主办者给最终全胜者赠“与状元标,张伎乐,簪花挂红”。比赛完毕,在庙头村的张氏宗祠还举行140-150围的传统龙舟饭,开炉起镬,村民簇拥着划龙舟健儿们以及兄弟村的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开吃龙舟饭,寄寓村民们的美好愿望和祈盼。现场热闹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