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是校园生活的导演” 微电影大赛优秀作品展播

13.06.2014  13:51

              “一个著名导演拍摄一部电影可能要花去数年。而对于我们大学生,如若能倾注数月的心血去完成一部微电影,这其中的执着与勇气,无不来源于他们心中那个坚定的梦想。”6月8日晚,“微梦享”我校第三届微电影大赛在石牌校区文化广场举行,吉祥物“喵小V“亲临助阵,700多名网络大众评审现场见证52支入围队伍角逐最后大奖;新鲜出炉的6部微电影完整展播,欢笑与泪水、或紧张或感动,“青春”、“梦想”引发共鸣,动人心弦。

现场嘉宾、观众跟随微电影的感情起伏,或凝神深思、或欢笑一堂,不少观众还拿出手机拍录,实时通过微博微信与更多朋友分享

              自编自导自演,用镜头记录我们的青春梦想
              “好多年没在露天广场和大家一起看电影了,上次的记忆还存留在孩童的乡下。现场感特别强烈,四面毗邻孔子像、手球馆、情人湖、陶园饭堂,环绕其中的‘文化广场’真的很名副其实”,美术学院2012级许夏梅携宿舍舍友共同观看自己的作品有感。

校团委副书记廖庆春、赖莹莹,南方传媒编辑部主编张超,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周菁老师、艺术教育中心崔雨竹老师,南方日报社、21世纪传媒、我校06级校友朱景辉以及吉祥物人偶“喵小V”为获奖选手颁奖

              一改往年红地毯“奥斯卡”,今年的展播会把舞台完全交给学生,以青年为主体,选取大赛优秀作品进行现场播放。作品导演、编剧、男女主角和拍摄团队从镜头后走到台前,述说他们的拍摄故事。获得视频类专业组金奖、最佳导演奖、《春光乍现》作者、教育信息技术学院2011级的罗斌豪说:“我一直很感恩,在大学期间有一群有情怀有能力的同学陪伴着我,他们是我生活中最亲密的朋友。我经常‘忽悠’他们:我们再拍一部就能拿奖了。今天我做到了!这个奖献给我的团队。”据悉,该作品还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第九届DVNEWSCAR微电影大赛横扫最佳导演、最佳故事片、最佳摄影和最佳男主角四项金奖。
              据了解,自4月大赛启动以来,共收到来自三个校区两百多份参赛作品。经过学生评审团初审、评委复审和网络投票等环节,共有52支队伍获得入围奖。各作品学生团队自行设计海报、推送微博微信甚至组织影片首映礼,多渠道宣传推广自己的作品,主动发声。

              大数据时代,运用新媒体发声是一种能力
              “刚才《你好,再见》把我看哭了,我是专门从大学城赶过来看展播会的。虽然作品拍摄技术不是最佳;但刻骨铭心的懵懂感情,内环那段路对于华师的孩子太深刻了……”文学院2012级学生林悦说。本届微电影大赛宣扬“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理念,鼓励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美术学院专业学生与其它专业学生混合组队、优势互补,并接受手机拍摄的创意作品参赛。

              作为共青团新媒体建设探索,大赛开通专属微博微信,短短两个月间凝聚粉丝3987人、仅展播会推介一条微信的阅读量就达2293次。获视频类最佳人气奖、南海学院学生郭旭亮的《书桌奇妙夜》微博转发量达689,单部影片优酷点击播放量高达十三万次。学生还自主设计大赛吉祥物“喵小V”,并开发了微信系列动画表情和软陶泥奖杯、书签明信片、抱枕马克杯等文化产品,自主创意“萌入寻常百姓家”。
              “三年来,经过老师们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微电影大赛已经成为了华师的校园文化品牌”,校团委副书记廖庆春说。

              丰富微电影表现形式,传播校园正能量
              宣传片、纪录片、剧情片、公益片、创意短片、MV、意识流风格……本届大赛收到的作品不仅数量翻两番,题材也更为丰富。最终,经评委讨论、临时增设的最佳非剧情奖,颁给了以街舞青年为题材的《破晓》。展播会现场,还请来了华师交响乐团演奏著名话剧《》的《Memory》和电影《加勒比海盗》配乐,将展播会的气氛推向高潮。

微电影作品《破晓》原班人马现场街舞表演

华师交响乐团青年指挥家、音乐学院张镇老师为观众展示现场电影配乐

              值得一提的是,为增强大赛的大众化普适性,让更多学生能够直接参与其中,今年新增的剧本类征集共收到68份作品,其中的部分优秀作品还将获得南方传媒支持,将拍摄成为下一届大赛的微电影。
              “过去再多的奋斗,都是为了以后不再艰苦;严谨不一定要去治学,但是治学一定要严谨;没有求实的精神,再多的创新都只是空谈;要为人师者,必先为人师表”,连续两届非专业组金奖得主、经济与管理学院2010级陈天驰的《华师散伙人》在凤凰花开的季节大声宣告:“毕业季,青春不散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