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村故事 | 它们源自万里之外的异国,在这里见证广州半世纪的变迁

07.07.2016  15:31

     诞生:中国第一代国企宿舍

    1956年,苏联对新中国工业领域的165个援助项目中,广东罐头厂便是一个。据《广州市志、工业志》记载,1956年,在广州市东郊员村四横路征用20万平方米的土地,投资900万元兴建一间以生产果蔬罐头为主、半自动化的大型罐头厂——广东罐头厂,设计年产能力为2万吨,是当时亚洲最大的罐头厂;并在罐头厂之侧配套兴建年产工业用玻璃制品4万吨的广东玻璃厂。

    广东罐头厂厂区。(网络图片)

    上个世纪50年代,正值“中苏友好”的蜜月期,我国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广泛借鉴前苏联的模式,包括建筑。工厂的建筑风格参照了苏联工厂的样式,同期兴建的职工宿舍自然也是如此,这便是如今宝乐园内的这些三层小楼。

    苏式楼多是三层,四周是高大的树木。

    小区内共有十几栋这样的苏式楼,与黄埔大道平行排列,布局规整划一,全部坐北朝南,楼与楼之间隔有一条三四米的小路,路旁种满了高大的乔木。从上世纪五十年后期,这些苏式楼就存在了,它们见证了员村的发展和每一次变革。

    墙上依稀看到“广罐9”的字样。

    这些苏式小楼三层居多,仅有数栋为两层。外墙全部刷着红、黄色油漆,远处看外墙与绿树相间充满活力,走近看却发现很有历史厚重感。墙体很厚实,窗户不大,楼梯间入口全部是厚实的水泥墙。

    门楼不大,楼梯间光线较暗。

    e家君意外地发现红色外墙还有白色字体书写的毛主席语录,字体已经很模糊,只能隐约看到 “马克思列宁主义”及落款的“毛泽东”等字样,有的字已难以认清。

    有些楼外墙上还残留着毛主席语录的字样。

    这些苏式小楼一直有人居住,为了改善居住质量,小楼几乎无一例外地进行了一些改造,红色外墙前几年安装白色塑料水管,镀锌或者不锈钢质的自来水管一排排穿墙而入,让老建筑多了一点“现代感”。

     居民:工友当邻里和睦几十年

    作为建筑界的舶来品,苏式建筑适用于寒冷的地区,对广州的居民来说并不是那么适应,房子的窗户偏小,采光及通风并不是很理想。

    苏式楼窗户不大,通风并不算好。

    老街坊梁叔表示,刚住进来的时候有些不适应,因为广州人通常都喜欢房子空气对流。但他说:“住了半辈子,什么都习惯了。

    苏式楼的住户基本上是附近两间大型老国企——广东罐头厂和广东玻璃厂的老职工。许多人在这里住了半辈子,新房子也慢慢的变得残旧,但在当年,能住上这些职工宿舍对于许多人来说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

    第一批搬进来宝乐园的张大姐回忆道,以前每到下班时间,大家都会赶回家做饭,整个宝乐园都弥漫着一股饭菜香。一些迟了下班来不及做饭的职工,就会到工友家蹭饭。

    因为厂里的工作非常忙,有时候我去你家吃,有时候你来我家吃,相互不会计较太多,可能也就是职工宿舍才可以做到邻里间如此和睦吧。——老住户张大姐

    那时候两家工厂之间也是满满的“兄弟情”。张大姐说,玻璃厂建成后没有配套的宿舍区,一些技术人员工程师都没有地方住,广东罐头厂就送出两栋宿舍(即4栋及6栋)给广东玻璃厂安置这些技术人员。后来玻璃厂改建了这两栋楼,便不再是苏式小楼的模样。

     见证:看员村从农田变闹市的变迁

    这些苏式楼陪伴着职工们度过了几十年的岁月,见证着他们从当年的青涩青年变成了垂暮的老人,许多人在楼里结婚、生子、抱孙子……,也见证了广州东郊从荒凉之地到一片热闹繁忙的苏式工厂区,再发展成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的国际金融城。

    员村大型的现代化生活社区,居住环境更优美。

    刚来这里的时候很荒凉,到处都是农田,周围几乎只有工厂和我们新建的宿舍。后来慢慢发展起来,小路变成了大马路,旁边的农田建起商铺、房子,现在不用走出员村都可以完成生活中的大小事情。外面越来越繁荣,而我们也都老了。老楼有许多不便的地方,因此身边的老工友也一个个搬走了,这是让我最感概的。——张大姐

     小e随笔

    清晨或傍晚,是这些苏式楼最迷人的时候。赤色日光洒在老楼身上,古朴沉静,那斑驳的光影,仿佛是上面印刻的历史记号,让它们增添几缕韵味。这些苏式小楼是凝固的历史,更是一种直观的载体,它们在很大程度上真实地记录了一个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文化变迁的痕迹。

来源:信息时报微社区e家通 图文记者 黄翔晖 编辑 文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