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寻沉默的道钉6:魂归故里无人识客死他乡谁守护

20.05.2014  19:17

修建中央太平洋铁路,仅为打通内华达山脉,就有上千名华工死亡

魂归故里无人识 客死他乡谁守护 新会金牛山华侨义冢共有墓穴1508穴。 金强 摄 72岁的利维守护拉夫洛克小镇华人墓地已有8年。 金强 摄 上千名华工为之丧命的塞拉岭绝顶隧道。金强 摄  

        在艰苦的筑路过程中,暴雪、寒冷、疾病和几乎每天都发生的事故,夺走了大量华工的生命。其中,仅为打通内华达山脉,就有上千名华工死亡。客死异国,魂安何处?今天,多处华工墓地陆续被发现。无论是在故乡广东还是在遥远的美国,都有那些感佩“道钉”精神的人,在守护着故乡与异乡的华工魂灵。

        中国篇

        侨乡江门现有7处筑路华工义冢墓群

        华侨义冢:原地保护  修旧如旧

        2月的广东,乍暖还寒。新会博物馆副馆长林文斌带着记者一行,在新会圭峰山山野中一处处地寻访华侨义冢。

        第一个到达的义冢位于黄坑海槐。新会政府1992年在此处开发高新区时发现了成片的墓地,于是出资将墓地后移到20米远的后山。

        我们沿山路拾阶而上,一大片密密麻麻的墓碑出现在眼前。其中主碑上刻石铭记着:“金山各埠先友骸骨运回本邑,自光绪十四年至十八年二月,除领回之外,尚存三百八十七具,于本年二月二十三日安葬此地。光绪十九年岁次癸巳仲春仁安医院志。”这处墓地占地近300平方米,墓冢有16行之多,现存墓穴386个,埋葬男性361人,女性25人。

        随后,记者来到第二处华侨义冢——位于黄冲坑鹤嘴的金牛山华侨义冢。林文斌介绍,新会区政府去年拨出53万元专款,对义冢墓群依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了修缮,其间经统计,该处共有墓穴1508穴,是目前发现的新会义冢中规模最大的一个,被列为江门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筑路华工魂断异国淘金路

        前些年,新会一位退休教师欧济霖为保护华侨义冢而热心奔走,直至他去世。根据他的调研结果,侨乡江门共有7处华侨义冢,其中新会6处、台山1处。目前只有新会4处保存较为完好,共有2500多穴。

        另外,在广州白云山麓也有一座华侨千人墓,该墓为半圆形“山手墓”,占地约100平方米。碑文上记载着:“旧金山故友四百五十七位,妇四百六十七位墓……光绪十三年丁亥仲秋运回粤。”那立了近130年的青石墓碑上,既没有逝者的姓名和籍贯,也没有他们的生平介绍。

        广东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无主华侨墓?其背后隐藏着一段华工修建太平洋铁路的血泪史。

        150年前,大量粤籍华工揣着“金山梦”,远涉重洋投身太平洋铁路筑路大军。他们用汗水、鲜血乃至生命,筑就了这项世纪工程。刘易斯(Oscar  Lewis)在《四巨头》一书中描述了华工在内华达山脉工作的情况:“在10.19米的地下挖掘隧道,3000多名工人接连数月生活在那里……随着山脊上积雪越来越厚,雪崩愈益频繁。雪崩前除了短暂的雷鸣般的隆隆声,没有任何征兆。霎时间,整群工人、整个营房,有时甚至是整个营地呼的一下全被卷走,摔入几英里外的冰雪峡谷,几个月后,工人的尸体才被发现。有时人们发现整批的工人被冻死,他们的双手依然紧紧握着镐头或铲子。

        1870年萨克拉门托的报刊上曾刊发消息称发现约2万磅人骨,据测算那是1200名华裔筑路工人的尸骨。

        当时的铁路公司对遇难劳工没有任何赔偿,也没对遇难者的姓名等情况予以认真登记。华工的遗骨只能就地掩埋在路边,积累到一定数量后,由华社会馆出面捡殓,进行编号后通过海轮运往香港东华医院,东华医院再将骸骨交由逝者家属归葬。

        大多数遗骸被联系到的家属领走落葬,而找不到家人的只能由慈善机构择地集中安葬。广东现存的几处华侨义冢,都是由慈善机构立碑,如广州华侨千人墓是爱育善堂于1887年修建,记者探访的新会华侨义冢均为仁安医院所立。

        还有一些遗骨仍长眠在内华达山脉。直到21世纪,仍不时有华工遗骨被发现的消息披露出来。

        无名墓碑诉说当年血泪史

        由于铁路公司对死亡劳工的不负责任,导致义冢群中没有全名或无名无姓的墓主不在少数。不少墓碑上有姓无名者如“欧阳氏墓”,也有有名无姓者如“亚香姑墓”。

        黄坑海槐华侨义冢现存的386块墓主碑中,名字带“”字的有57人,带“”字的17人,共74人,占墓主总数的19%。欧济霖曾分析,新会方言中,“”“”作为名字的前缀是同义的,用于文化水平不高的低层人士之间彼此熟不拘礼的互称。刻墓碑本是一件庄重的事,本来是要用全名,但出现这么多带“”、“”字的名字,只能理解为不得已。

        此外,墓主碑上带“福德”的名字有29个,占7%。除“福德梁公”“福德赵公”“福德谭公”“福德诸公”“福德先姑”5名外,其余24位就以“福德公”为标志,仅能表明死者为男性,连姓氏也没有,实际上是“无名氏”。中国人一贯以死者为大,称之为“无名氏”,难免有些残忍;而“福德”是褒义词,用作指代这些无名死者是恰当的,这反映了侨乡人对海外同胞的情意。

        金牛山义冢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女性墓主比例很高。

        “彩合姑、秋三号”,这是一位女性遗留于世上的唯一印记。在一排排由沙灰构筑的墓冢间,这最后的印记依附在一块红砖碑上。她叫彩合,“”或许暗示着她仍未婚嫁。“秋三号”则是她的遗骸从海外运回时的编号。

        这位彩合姑并不像“金山伯”那样荣归故里。还乡的她仅存骸骨,且没有家人来认领,只能与生前或相识或不识的秋十七号“林好姑”、秋七十三号“藕花姑”、寒三十九号“双喜姑”等姊妹,做了“街坊邻居”。

        但比起那些长眠异国他乡的华工,她总算叶落归根了。

        据了解,新会有关各方从2006年就开始筹备修缮华侨义冢。一开始有人提议将各处义冢搬迁至一处“集中保护”,五邑大学的专家梅伟强认为,这是“最蠢的方法”。后来经过省考古所专家论证,定为原地保护。“新会华侨义冢,是见证中国华侨史的宝贵文物,价值极高。

        一个多世纪以来的纷纷扰扰,筑路华工已无从得知。他们只是依偎在故乡的青山之中,向世间诉说着曾经追求的“金山梦”。而后人们,正倾心倾力守护着这些华工的魂灵。南方日报记者  金强  发自江门

        美国篇

        内华达州拉夫洛克镇留有至少37个华人荒冢:

        七旬“中国迷”守墓8年如一日

        来自北方山口的冷风吹来,72岁的拉里·德·利维(Larry  de  Leeuw)按了按礼帽,关上了华人墓地的围栏,对我们说:“华人也曾是这片土地的主人,将中华文化带到了美利坚。放心,我会照顾好他们!

        这片位于美国内华达州拉夫洛克(Lovelock)小镇山脚下的华人墓地,有至少37个华人荒冢,这里的墓碑没有姓名、没有生卒年月,当地人只知道这些华人已经安息在此一百多年,可能是修建铁路的华工。

        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很感兴趣的利维,自2006年起就开始守护着这块墓地,每逢清明为亡者烧纸、燃香,并誓言终生守护。利维以行动证明了这座小城名字的含义——“紧紧锁住爱”。他甚至8年来坚持在几家报纸上登出启事,邀人们清明节来此祭奠。

        自建“中国博物馆

        在拉夫洛克小镇,利维是有名的“中国迷”。

        美国当地时间5月7日,记者一行驱车进入内华达荒漠地带,高速公路的右侧是当年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修建的铁路路基。

        对照筑路华工旧照,记者找到几处当年华工营地所在地点。山脚下、荒漠边,小型龙卷风时而刮起,沙尘螺旋上天。这里的气候是“早晚棉衣午穿纱”,温差巨大。华工当年施工到这里时,白天辛苦地铺路,夜晚就蜷缩在简易的布帐篷里。

        经过1个半小时的荒漠旅程,记者终于见到第一块绿洲——拉夫洛克小镇。进入安静祥和的小镇,我们发现火车站游客中心的木屋已经关门。不过,中心经理贝斯·里德(Beth  Reid)还是主动为我们打开了门。

        里德说,镇里人都知道当年这条铁路系由华工修建。她推荐记者去找当地有名的“中国迷”利维和他的“中国博物馆”,并说利维在当地是中华文化的“打捞者、守护者与传播者”。

        欲传承小镇华人文化

        在里德的指引下,记者来到利维经营的卡迪拉克宾馆。得知记者的身份以及来意,利维兴奋地向我们展示了自建的“中国博物馆”。

        那其实只是一个小小的展览橱窗,陈列着中国的酱油壶、瓷碗、瓷枕头、瓷狮子、清末老照片、当年的瓶瓶罐罐以及铁路华工的模型……利维告诉记者,这些中国古董是他从唐人街古董店或者当地居民手中买来的,一些破碎的瓷碗片就出自拉夫洛克小镇,“应该是当年的华工留下的”。他说,这些虽非名贵古董,但都是他的宝贝。

        利维第一次开始收集中国古董是在1995年。几年后,从外地搬至拉夫洛克后,他认识了镇里唯一的华人弗兰克·陈(Frank  Chang),并很快与陈成为了好朋友。曾几何时,小镇也有唐人街,但是华人后来大多迁往旧金山等城市,从此华人文化在当地日渐凋零。

        弗兰克·陈是一个生意人,曾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南太平洋地区与日军厮杀,战罢,继续回到拉夫洛克。10年前,86岁的弗兰克·陈去世。临终前,陈将一些旧瓷器转赠给利维,并嘱其好好守护。

        因为弗兰克·陈的嘱托,利维认为自己肩负起了神圣的使命,他必须将小镇的华人文化传承下去,因为这是小镇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誓言用余生守护孤冢

        得知记者要探寻当地华人墓地,利维坚持关了小店,开车带记者前往。因为小镇附近无鲜花可购,他随即拿来了中国人祭奠先人的蜡烛、香与纸钱,还将自己打扮成清代中国人的样子。他说:“有这些去见先人可以吧?这些礼仪是我从旧金山唐人街学来的。

        巍山荒漠、冷风习习,黄土孤冢经历风沙与日照的磨蚀。37个小土包无墓碑、更无墓志铭,早已几乎被削平。但每个土包周边,围起了铁丝栏杆,放置着一束假花。利维说,其实这里埋葬的可能不仅仅是37人,因为有一些墓隆起的土包早已经被风沙削平。

        利维说,这些无名荒冢已经存在了百余年,他们很有可能是修筑太平洋铁路华工的集体坟墓。“如果不是因修筑铁路而来,这些中国人怎么会进入美国中部小镇,最后葬于铁路附近呢?

        2006年,利维在这片墓地上建起了大香炉,焚纸钱的石槽,以及一个小墓碑。他逢清明节焚香烧纸,祭奠亡灵。为了动员更多人一起来纪念,他甚至8年来都在几家报纸上登出启事,邀人们清明节来此祭奠。

        利维高兴地告诉记者,曾经有一批在里诺读书的中国留学生来此参加过祭奠,偶尔也有一些华人前来。这里地处偏远地带,所以来此进行祭拜并不容易。每次有人来,利维都会陪同前往,并免费提供香与纸钱。

        利维说,他会用自己的余生守护这块墓地,宣传中华文化,直到他躺到这片墓地的旁边相伴而眠。

        南方日报特派美国记者  赵杨  金强

        沿线纪行

        上千华工用生命

        筑就“绝顶隧道

        唐纳山口

        过了合恩角,沿着80号公路继续向东。路越来越陡,天气也越来越冷,前方远山山顶白雪皑皑,在阳光的照耀下发出璀璨的光芒。而最高的那座山峰就是接下来我们要去寻访的地方——唐纳山口。

        从174号出口转到40号历史公路前行没多久,经年不化的积雪就在身边,灿烂的阳光失去了温度,寒意从四面八方包围过来,在山下尚且单衣短袖的记者连忙加衣服。站在山口,一排高大的防雪棚映入眼帘,这里就是当年修筑太平洋铁路最为艰险的一段——塞拉岭绝顶隧道,曾经有上千名华工在这里付出了生命。

        唐纳山口位于内华达山脉东端,海拔2000多米,常年积雪覆盖。遥想140多年前,来自中国南方的劳工第一次在这里见到飞舞的雪花时,会是多么的惊喜。但要不了多久,他们就会意识到,暴雪将成为他们最大的敌人。5月的唐纳山口,半山腰尚且覆盖着厚厚的积雪,深可没膝,冬天又会是怎样的严寒,简直无法想象。

        整个唐纳山口都由巨大的花岗岩组成,铁路要通过这里,有的地段可以在山体外缘开拓路基,有的地方则只能开凿隧道。严寒和坚冰让花岗岩变得更加坚固,华工用蚂蚁搬家的方式一点点掘进。

        危险随时会发生。最大的问题就是雪崩。没有任何征兆,山顶积雪突然崩塌,霎时间,整群工人、整个营房,有时甚至是整个营地呼的一下全被卷走,摔入几英里外的冰雪峡谷。工程师约翰·吉尔斯曾回忆说:“在第10号隧道,有15至20名华人死于雪崩。一年以前的冬天,两名筑路工人于同一地点在一场雪崩中丧命。

        为了避免雪崩和暴雪毁坏路基和隧道,在开凿隧道的同时,华工们还不得不修建高大的防雪棚,相当于给路基铁轨做一个罩子保护起来。在整个高山区,当时华工搭建的木质防雪棚绵延59.2公里。

        由于地况太复杂、气候太恶劣,现在的铁路并没有经过唐纳山口。但至今在唐纳山口的废弃铁路路基上还竖立着高大的防雪棚,不过已经不是当年华工搭建的木质结构,而是后期铁路公司改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

        在漆黑的防雪棚和隧道中摸索前行,我们头顶不时有冰水滴下。借着手机微弱的亮光,隐隐可见防雪棚的内侧是坚硬的花岗岩,削立如墙。防雪棚有5米高、4米宽,可容火车安全通过。如今,防雪棚已经失去了庇护铁路的功能,其外墙成了涂鸦者的天堂。

        在唐纳山口,有一处地方被命名为“中国墙(Chinese  wall)”,我们慕名寻访到这里,发现原来是连接7号隧道和8号隧道的一堵石壁,长10米多、高25米、宽近两米。经过140多年的风雪,中国墙依然巍然屹立,当地人也专门立碑以志纪念。

        南方日报特派美国记者  金强  赵杨

        新旧照片对比

        唐纳山口

        唐纳山口位于内华达山脉东端,海拔2000多米,常年积雪。整个唐纳山口都由巨大的花岗岩组成,铁路要通过这里,有的地段可以在山体外缘开拓路基,有的地方则只能开凿隧道。严寒和坚冰让花岗岩变得更加坚固,华工用蚂蚁搬家的方式一点点掘进,还要随时面临雪崩的威胁。老照片(左)为唐纳关峰顶华工劳作的历史图片,为当时受雇于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的摄影师Alfred  A.  Hart拍摄;新照片(右)为现在的唐纳关峰顶,由华工研究志愿者李炬拍摄。

        总  策  划  张东明  吴锐成  王更辉  林  琳

        本版统筹  林亚茗  徐  林

 

温国辉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
优化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 推进共建粤中国广州政府
广州市委部署干部监督工作
完善干部监督制度机制提高干部监督工作水平 日中国广州政府
温国辉主持召开市政府党组会议
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 部署做好元旦春节中国广州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