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卡书屋开在社区里孩子们可用"皮卡币"换礼物
日前,北京阅读季发布了一份北京儿童阅读空间地图,公布了185家阅读空间,遍布16个区县。这份名单包括了书店、绘本馆、图书馆少儿阅览区等。其中一家,就是由海归妈妈创办的公益少儿中英文图书馆——皮卡书屋。
走进位于万柳中路的皮卡书屋,在并不宽敞的屋子里,最好的空间都留给了塞满中英文图书的书柜。孩子们三五成群,坐在角落里安静地读书。多媒体教室里,夏令营活动正在进行,孩子们用英语和老师互动交流。
这家书屋,是一家社区书屋。“我们的服务群体是0—15岁的孩子,主要是3—8岁的孩子。”皮卡书屋总馆长程欣介绍说,“皮卡书屋万柳馆的会员,以万柳社区的居民为主,服务辐射了方圆5公里的社区。”
下课了,小学员张芷薰一边挑选着陈列柜里的礼品,一边展示手里的“皮卡币”:“每读完一本书就可以领到两张‘皮卡币’,用‘皮卡币’换取喜欢的礼物,我已经换到很多礼物了!”9岁的张芷薰已经在皮卡书屋度过了3年,算得上资深“小书虫”了。
今年暑假,皮卡书屋举办了不少有趣的活动:“阅读马拉松”,让孩子们在卡片上记录自己的阅读历程;邀请心理学家举办“什么是真正的成功”讲座;邀请文化教育专家与家长们分享“如何有效阅读”等。
每到傍晚,万柳社区的孩子们,或由父母带着,或三两结伴,到皮卡书屋参加手工、故事会,一直到闭馆才恋恋不舍地离开。“皮卡书屋,已成为孩子们除了幼儿园、家庭之外,非常重要的一个空间。”程欣说。
皮卡书屋2006年由4位海归妈妈创办,创办人之一罗鸣回忆说:“当时,我和朋友们带着孩子回国居住,发现北京这个发达程度不亚于华盛顿的城市却没有社区图书馆。作为国外社区图书馆的受益者,我们产生这样一个想法,在中国建立社区图书馆。”
没有足够的经费做宣传,经验也不足。开业之初,她们就面临着门可罗雀的尴尬。“为了宣传,我们做过很多尝试。现在,我们已经摸索出了一些经验,带着书进社区做活动、开办亲子故事会、举办冬夏令营等。家长的口口相传,孩子的互相推荐,成为我们吸纳会员的主要方式。”罗鸣说。
经过近10年探索,皮卡书屋已经形成了社区图书馆运营模式。“亲子阅读”的明确定位让皮卡书屋的服务更细化更精准,而其民营公助、市场补充的模式,也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经验。
皮卡书屋还定期在社区举办亲子活动。很多孩子在皮卡书屋找到了一起玩耍的小伙伴,有些性格孤僻的孩子也变得开朗。
皮卡书屋的终身会员沈舒朗,从小学到高中,一直追随着皮卡书屋。已经上高中的舒朗,周末放学后还会到皮卡故事会上给小朋友们讲故事,在手工会上主动留下来帮助小朋友们。在舒朗心中,帮助他人早已成为习惯。
此外,皮卡书屋还建立了“终身会员家长交流群”,让家长们也有了一个交换图书资源、探讨亲子阅读的公共空间。皮卡书屋,成为社区居民通过孩子互相熟悉的平台。不少家长自告奋勇为书屋建言献策,自发成为推广儿童阅读的“智囊团”。
若干年前,罗鸣曾畅想,有一天皮卡书屋在北京遍地开花,社区图书馆真正渗入到孩子们的生活中。如今,社区图书馆在中国正慢慢增多。正像程欣所说,“皮卡书屋走过了10年,增开了3家社区分馆,我们的理想也在生根、发芽、长大。”
《 人民日报 》( 2015年08月05日 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