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功能障碍 切莫讳疾忌医

10.07.2014  12:07

  盆底组织受损、功能缺陷在中老年女性中较常见,但许多人往往羞于启齿而耽误治疗。日前,记者采访了梅州市人民医院产科副主任医师曾梅,曾梅告诉记者,女性的盆底肌犹如一张“吊网”,紧紧吊住尿道、膀胱、阴道、子宫、直肠等脏器,固定其正常位置,并具有多项生理功能:控制排尿、排便,维持阴道的紧缩度。如果盆底肌功能受损,就会出现一系列生理问题,影响正常生活,一定要及时治疗。

  15年前,陈女士正处于事业开创期,分娩后没有得到足够的休息和恢复,导致盆底肌肉松弛。年轻时扛得住,进入中年后,子宫脱垂、尿失禁、夫妻生活不协调等症状接踵而来,令她苦不堪言。曾梅介绍,像陈女士这样失去早期预防干预时机的病人,需要进行盆底康复理疗,配合综合训练,综合治疗。

   产后盆底康复 可保盆腔完整

   远离盆底功能障碍,首要工作是预防,其次才是治疗。比如孕期和产前教育要普及女性生理特性、解剖知识,并确保早期症状患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

  曾梅指出,女性一生中,盆底受创伤的风险很多,妊娠、分娩、难产、多胎生育、盆腔肿瘤、子宫和阴道手术、绝经后卵巢功能的丧失、雌激素缺乏、肥胖、长期便秘、久坐久站等,均易造成盆底肌肉和神经损伤,导致盆底功能障碍。其中,妊娠和分娩是造成盆底肌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不论是顺产还是剖宫产,十月怀胎的过程,都会使盆底肌肉受到重力作用,造成不同程度的创伤。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虽然不致命,但和妇女的尊严有关。带给患者难以启齿的痛苦, 她们的生活也因此大受影响。

  曾梅表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治疗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一般轻中度的患者首选非手术治疗。现在的观点是对轻中度盆腔器官脱垂,尽量避免直接切除器官。

   及早预防治疗 产后科学“护盆”

  曾梅告诉记者,目前市人民医院应用现代生物反馈技术及电刺激疗法对盆底肌肉进行康复,这是治疗和预防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最理想的途径。

  据了解,盆底肌肉评估与生物反馈训练通过引导肌电图和尿道收缩压测定,进行反馈显示。再结合个体化电刺激治疗,加快产后阴道及盆底肌张力和弹性的恢复,这对预防和治疗产后阴道脱垂及松弛、尿失禁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有不错的效果。在欧美及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通过对产后42天的妇女进行常规盆底肌肉训练,从而大大减少盆腔器官脱垂以及尿失禁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同时,唤醒盆底神经及肌肉,恢复到紧缩状态,提高产后夫妻生活质量。(江波)

   相关链接:

  梅州市人民医院产科是集产前检查、重症孕产妇救治、优生遗传咨询、孕期保健、孕妇学校、产前诊断、产后康复一体的综合型科室。设有重症孕产妇监护室、产前检查室、胎儿监护室,备有盆底康复理疗仪、多功能胎心监护、多功能心电监护、新生儿听力筛查仪等设施。

   24小时服务热线: 2131936,213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