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PM2.5监测网已布好 监测站在京津冀布局更密集

08.02.2017  10:11

 

  为了让数据“好看”一些,有城市在空气质量监测站点周围实施“精准治理”,如车辆禁限行、清扫车重点洒扫……不久前曝出的多起弄虚作假事件,为监测数据的准确性蒙上了“阴影”。

  雾霾监测数据到底准不准?“随着技术和设备进步,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上归国家,监测数据准确性在不断提高。”日前,在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与科技日报社联合召开的雾霾防治专家座谈会上,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郝吉明说,我国已建成了全球最多的大气监测超级站,如江门超级站对广东空气监测、重污染预报和预防等起到了很好作用。

   全国PM2.5监测网已布好  

  据公布的资料,“十二五”以来,我国大气环境监测单项技术取得重要突破,初步形成了满足常规监测业务需求的技术体系,发展了PM2.5、臭氧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等在线监测技术,有效支撑了我国“十二五”空气质量新标准的实施。

  其中,单颗粒气溶胶飞行时间质谱仪等高端科研仪器开始得到应用,光谱定量检测灵敏度达国际先进水平;突破了污染面源VOCs遥测,大气成分、颗粒物和臭氧垂直探测等关键技术;实现了航空平台上对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污染气体及气溶胶颗粒物分布的遥感监测等。

  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说,全国PM2.5监测网已建成,监测站在京津冀布局得更密集。“其实我们更关心的是组分网,不仅测PM2.5浓度,还测到底有哪些成分?解释污染物是怎么产生的?这包括手工采样站、激光雷达站,通过航空平台看污染物在大气中怎么迁移,传输过程是什么样的。这是大尺度的实验,并非简单的实验室或理论模型计算的结果。

  随着国家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及监管能力提升,不仅是大气环境监测技术研发水平快速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也得到发展。据统计,工业烟气排放在线监测仪器国产化率达80%以上,单颗粒气溶胶飞行时间质谱仪等高端仪器在国内广泛应用并出口到美国等。

   卫星遥感监测让数据无法修改  

  对于地面监测站被“精准治霾”的问题,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贺克斌说,地面站数据有被“修改”的可能性,但天上卫星实时传输的环境数据无法修改,可与地面站数据相互印证。

  目前,卫星环境遥感监测已在国内多领域应用。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李倩博士说,北京的环境遥感监测系统可实现对国内主流环境卫星的接收、数据处理和产品生成。

  “我们建立了一个颗粒物遥感监测网络,分为卫星遥感和地基遥感两部分。卫星遥感是自上而下对颗粒物、灰雾等大气成分,污染过程进行监测;地基遥感激光雷达用的比较多,利用光学监测手段可看到污染层叠分布和污染输送。”李倩说,现在京津冀区域污染监测一体化,卫星看到的是区域、水平分布,雷达看到的是污染物垂直分布,形成了区域三维立体监测网络。

  李倩强调,遥感不仅可做定性监测,结合气象模式等,还能发现不同风向下,外界与北京间的跨境传输,突发事件的环境影响。“在2015年天津港‘8·12’特大火灾爆炸事故中,我们利用静止卫星看到了爆炸产生的烟尘,看到它向东、向北扩散的过程。

  数据是预报预警系统的基础。在“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支持下,我国还建立系列雾—霾预报预警模式,2013年开始推广到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已获得100%的区域重污染过程预报准确率、75%以上区域内城市预报准确率。

   十三五”期间站点将更密集  

  “未来环境遥感监测发展方向还体现在广度、深度和精度上。”李倩说,广度指监测范围越来越大,之前仅在京津冀范围,现已扩展到周边7省市;深度指新卫星不断投入应用,在监测时间和频率上将有更大优势;而精度,指随着遥感技术改进,遥感算法提高,反演精度也会提升。

  一般来说,城市布设点位越多、越密集,越能客观反映城市空气质量状况。对此,环保部环境监测司副司长吴季友说,“十三五”期间,将对1436个空气质量监测国控网点进一步优化,更能客观反映空气质量情况;将建设16个空气背景站点、96个空气区域站点,建一些颗粒物组分站和光化学监测站点,通过超级站的建设更优化空气质量站点布设,更好发挥作用。

  据悉,在大气科技项目设置上,2017年,我国将继续开展大气自由基及纳米颗粒物化学组分在线测量技术、影响区域排放与沉降响应的关键大气过程等研究,在污染源全过程控制技术方面,开展燃煤电站、冶金和建材行业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民用燃煤污染控制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等。

[阳江]举办学习宪法专题讲座
为进一步学习宣传宪法,深入贯彻实施宪法,林业厅
[湛江]举办2018年依法行政专题研究班
为提高湛江林业行政执法人员法律素质,林业厅
[江门]举办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培训班
为进一步提高园林绿化建设、管理、品质提升的水平和质林业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