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云南边防震区救援感人瞬间(图)
8月7日,云南鲁甸龙头山镇,疲倦的救援官兵席地而眠。张超摄
8月7日,云南边防救援队争分夺秒,抢救伤员。张超摄
8月7日,云南边防救援队争分夺秒,抢救伤员。张超摄
中新网鲁甸8月7日电(杨玺 张超 刘宸玮)7日晚,鲁甸6.5级地震的遇难人数增至615人。随着灾情的家中,云南边防总队的官兵们更加努力的在前线救援。截至当日18时,云南边防总队抗震救灾救援队190余名官兵奋战救灾一线,救助受困群众80余人,转移安置群众1500余人。
“我亲手挖出5名被困人员”
“我亲手在龙头山乡左家湾村挖出5名被困人员,但不幸的是5人均已无生命体征。”说起5日在左家湾村的救援情况,机动支队一大队大队长冉茂国眼圈泛红。
5日上午,机动支队救援分队根据群众描述,立即组成突击队向左家湾挺近。
冉茂国带领第一组到达救援现场,一名中年男子向官兵求救:“我家兄弟四个,被埋7口人,我父亲、一个女儿已经被挖出来,现在还有五个小孩在四家倒塌的房子内,请你们赶紧救救。”
顺着这名中年男子手指的方向看去,四家房屋都已经成了平地。冉茂国将官兵分成4组对4家房屋开展搜救,由于无重型装备,官兵只能锨挖手刨,经过5个小时的连续奋战,5名被困者都被救出,但都已无生命迹象。
为了让逝者安息,官兵不顾天黑、余震,抬起担架将5名遇难者遗体连夜送到山下,在运送途中,冉茂国第一个抬起担架走在最前面,当问起原因,冉茂国说:“这些小战士,也就18、19岁,第一次经历这种重大灾难,对他们冲击很大,我是他们大队长,我就要走在最前面,确保战士安全。”
7公里的山路,官兵返程走了4个小时,抵达宿营地已是凌晨3点。
“不吃不睡,也得把物资送上去”
“物资药品不到,战友和老乡们很快都会坚持不了,我就是不吃不睡,也得把物资送上去!”
机动支队昭通籍战士王建华3天3夜没有合眼,从鲁甸到沙坝,再从沙坝到龙头山,30公里的山路,由于受泥石流、山体滑坡的影响,一个单边至少需要1个半小时。王建华驾着东风运输卡车,来回跑了不下20趟,饿了就喝点水,吃一块压缩干粮,就这样一点一点,将近10吨灾区急需的物资、药品送到了前线救援队和灾区群众的手中。
王建华的家在昭通市昭阳区,距离震中龙头山镇不到60公里,地震发生时,王建华家里二哥等3名亲戚在鲁甸县做花椒生意,就在支队救援分队到达灾区前,他接到家里的消息,二哥一直联系不上。
“当新闻里说伤亡情况很严重时,我真的很焦急。不敢想象二哥他们会遭遇怎样的危险。”虽然近乡情切,尽管心系家人的安危,但王建华并未向部队提出回家看看的想法,依然奋战在抗震救灾一线,直到8月5日下午,王建华才得到二哥安全的消息。
作为救援分队的驾驶员,王建华虽然不能像其他突击队员一样战斗在生命救援的最前线,可他明白做好自己的运输保障工作就是对救援战友和受灾群众最大的支持。
做出来的饭菜让灾区群众先吃
“感谢边防官兵!”龙头山乡受灾群众不停地说,“地震来的突然,家里的食物都被掩埋了,你们让我们吃上了第一口热饭热菜,我们心里暖烘烘。”
8月3日17时许,正在准备部队周日晚餐的机动支队炊事班长“老黑”杨绍斌,突然接到上级紧急命令,迅速准备抢险救灾给养物资,赶往昭通鲁甸县龙头山镇,救援群众。
“任务来得突然,我们来不及做充足的准备。装上物资,就出发了!”杨绍斌和战友们随救援部队一起,于次日抵达了受灾最严重的龙头山镇龙泉村。
架车、搭灶、点火、淘米、洗菜……杨绍斌带领后勤班的战士们,分工明确,忙而不乱,不到40分钟,第一顿热饭热菜出了锅,受灾群众喝上了热乎乎的姜汤,吃上了香喷喷的饭菜。
通宵达旦地工作,杨绍斌疲惫极了。夜晚,炊事车外冷雨飕飕,炊事车内,却闷热难当,在三尺灶台忙活的杨绍斌早已汗流如注,衣裤、鞋袜湿透。实在热得不行,他就往野战炊事车的透气孔上靠。
忙了整3天没合眼,“黑脸”班长熬成了“白脸”,眼睛充满了血丝。但当看到官兵和受灾群众吃着亲手做好的饭菜时,杨绍斌露出了幸福的微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