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省份密集开展省级巡视工作:重点聚焦敏感领域

24.04.2015  20:25

难藏

商海春作(新华社发)

除害

自2015年1月以来,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已启动省级巡视工作,有的甚至开展了第二轮。

那么,与中纪委的巡视相比,省级纪委的巡视工作有着什么样的特点?横向对比来看,各地省级巡视相互间又有什么异同点?对此,记者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梳理与采访。

1 两种形式 不定期回访

今年1—2月,天津、黑龙江、内蒙古、安徽、浙江、福建等省市较早地启动了省级巡视。而在3月全国两会结束后,各地巡视工作的推进显得更为紧锣密鼓。

3月中旬,吉林、河南、湖南、广东、广西、甘肃、宁夏、新疆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开始了省级巡视组进驻巡视单位的工作;3月底,上海、江苏、河北、青海等地也部署了省级巡视的有关安排。在较早地完成了第一轮巡视之后,重庆、山西、内蒙古、安徽、浙江、福建6个省份稍作休整便开展2015年的第二轮巡视。

在巡视的形式上,今年的省级巡视除了常规巡视还增加了专项巡视。其中部分省份在同一轮巡视中采取了“双管齐下”的方式。

例如今年3月,四川省第一轮巡视安排6个省委巡视组对12个县(市、区)开展常规巡视,4个巡视组对8个省直单位开展专项巡视;今年4月,北京市首轮巡视总共设置6个巡视组,其中5个组对5家国企开展专项巡视,1个对怀柔区进行常规巡视;广西、云南等地2015年的首轮巡视,内蒙古、福建等省份的第二轮巡视也都采取类似安排。

此外,像天津、黑龙江、江西、河南、重庆、西藏等一半以上省区市今年首轮巡视全部采用专项巡视,不少地区在动员时特别提到对有关“一件事、一个人、一个下属单位、一个工程项目或一笔专项经费”问题的线索挖掘;而湖南、宁夏的首轮巡视,山西的第二轮巡视则继续实行常规巡视。

“常规巡视与专项巡视各有特点。常规巡视在事前不受领域、问题的限制,而专项巡视则是有意挑选利益关系复杂、意见集中的事件和领域。两者相互配合有助于巡视效果的提升。”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周淑真这样总结道。

不仅如此,一些省份的巡视组并不停留于对被巡视单位“看过就好”的状态,而是有选择地进行“再次光临”。比如贵州在今年首轮巡视中对黔南州进行“回头看”,内蒙古在今年第二轮巡视中安排了对乌兰察布市的“回访”。而山西省则在2014年第二轮巡视反馈结束后6天即开展今年的常规巡视。专家认为,这一时段被巡视单位正处于整改期,有助于巡视组查看整改进程与效果。

2 关注基层 突出国企

“与中央层面的巡视相比,省级巡视则是将这种监督职能进一步向下延伸。”周淑真告诉记者,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因而问题也会错综复杂。所以中央的巡视只能集中于重大问题和关键领域,对于微观层面的问题,尤其是来自基层的问题需要省级巡视来完成。

周淑真的这个看法在记者梳理资料时得到了印证。记者发现,不少省份的巡视组都直接入驻县(区、市)一级,关注基层单位的运行情况与干部作风。

例如江西省的6个巡视组已分成若干个巡视小组,首批进驻26个县(市、区)开展巡视;山西省今年第二轮巡视涉及5个地市的44个县;湖北省安排对11个市州所属的86个县、市、区(开发区、功能区)展开巡视,实现对所有县、市、区巡视的全覆盖。

“县乡村的腐败问题不解决,老百姓身边的‘苍蝇’没人管,甚至满天飞,我们打多少‘老虎’,人民群众也不会满意。”在前不久的山西忻州座谈会上,针对省级巡视为何如此关注基层状况,山西省委书记王儒林给出了答案。

王儒林在讲话中表示,2014年,山西省、市两级纪委的立案数大大超过了县、乡两级,但事实上县乡两级的问题十分严重。去年山西省纪委受理信访举报61222件次,其中举报县处级以下干部的信访量占全部信访量的63.5%。在越级信访举报中,接近七成举报集中在县处级以下干部。

另外,根据中央要求,中央巡视组今年要分领域、分类别完成对中管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和中管金融企业的巡视全覆盖。作为中央巡视工作的延伸,记者发现不少省份今年也将巡视重点放在了国有企业,甚至有的巡视只盯国企。

举例来说,安徽省今年第二轮巡视中包括对6家省属企业的专项巡视,河北省2015第一轮巡视中涵盖有针对河北钢铁集团、河北广电网络集团、河北融投担保集团等9家国有企业的专项巡视。

而广东首轮巡视的全部13个巡视组“一对一”作安排,就13个省属国企和事业单位开展为期1个月的专项巡视。河南今年第一轮巡视总共安排10个巡视组,实行“一托二”的形式,对中国平煤神马能源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河南铁路投资有限公司等20家省管国有骨干企业进行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