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华侨农场实现“三融入”发展目标

09.12.2016  13:08

肇庆高新区(大旺华侨农场)成为全国在华侨农场区域建立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

中国梦·归侨情”文艺演出在惠州潼湖华侨农场举行,“华侨农场文化活动周”成为侨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

梅州蕉岭华侨农场将危房改造与规范农村建房、“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相结合。

 

  广东是全国侨务大省,也是全国为安置归国华侨而建立华侨农场最多的省份。我省23个华侨农场,安置了来自24个国家的归难侨6.9万人,占全国华侨农场归难侨总数的43%。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要求,2008年省政府出台《印发广东省推进华侨农场改革和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粤府办〔2008〕3号),提出2015年彻底告别华侨农场的管理体制,侨镇办(区)与当地实现同地同城同步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广东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华侨农场改革发展工作,成立了华侨农场改革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一系列推进华侨农场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近几年来,全省华侨农场改革发展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省侨办主任李心表示。作为我省侨场改革发展工作牵头单位的省侨办,积极主动协调各职能部门支持侨场改革发展。

  经过8年努力,我省华侨农场基本实现了省政府制定的改革发展目标,农场领导体制基本理顺,23个华侨农场全部改制为经济管理区、镇一级建制或街道办事处或发展公司;基本完成剥离农场所承担的社会工作,将学校、医院、公安等社会事务纳入地方政府归口管理;归难侨及职工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15年7月省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全省华侨农场改革发展情况专项工作报告,肯定了全省23个华侨农场基本实现“三融入”(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目标。我省华侨农场地区从今年起将进入一个新的改革发展阶段。

  亮点一 下大本改善公共服务

  为推动华侨农场管理融入社会,我省各级政府根据省政府《印发广东省推进华侨农场改革和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改善侨场公共服务:一是基本完成侨场办社会职能分离工作,移交侨场办社会职能机构401个,实行归口统筹管理,相关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将华侨农场区域纳入本级财政管理,与所辖其他区、镇(街道)一视同仁,大大减轻了华侨农场的负担。二是大力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以来,省政府将17个困难华侨农场的交通、电力、水利、教育、卫生、广播电视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纳入省扶持当地发展政策的实施范围,将农田水利、防洪排涝设施、病险水库加固、农村饮水安全等分别纳入省专项规划统筹安排。2008年省交通厅建立了全省华侨农场道路交通专项数据库,优先安排华侨农场道路建设项目和补助资金,华侨农场基本实现村村通水泥路,农场实现全部通高速公路。2011年省水利厅安排专项资金近2000万元,解决华侨农场近5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2008年以来,全省侨场新建、扩建和修建不同等级的道路902公里,新建、扩建自来水厂10座,改造电网1497公里,设立社区文化站点109个,新建、改造学校、医院共51万平方米,有效解决侨场“出行难”“饮水难”“用电难”“就医难”“就学难”等问题。三是推动侨场职工纳入社保医保体系,省、市两级财政安排近4亿元资金,华侨农场参加养老保险16.3万人,参保率达96%,参加医疗保险29.7万人;低保救济纳入属地管理,共有7903名华侨农场职工群众纳入低保。

  亮点二 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发展

  2008年以来,我省华侨农场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现代农业,高标准推进农业产业化,形成了平沙侨场万亩罗非鱼养殖基地、珠江侨场和红旗侨场万亩有机蔬菜种植基地、大南山侨场万亩优质水果和茶叶种植基地、普宁侨场万亩名贵中草药材种植示范园、迳口侨场优质供港蔬菜基地、陆丰侨场优质亚热带水果种植示范园等现代农业基地,培育了如“珠江绿色有机蔬菜”“北极罗非鱼”“陆丰优质水果”等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特色品牌,农场职工增产又增收。英德市英红镇(英红华侨茶场)被授予中国红茶之乡,鹤山市双合镇(合成华侨农场)被南方日报等评为最具生态价值茶乡。

  依托特殊的产业扶持政策和华侨农场土地资源优势,各地华侨农场主动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华侨农场加快建设工业产业转移园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步伐,侨场经济取得长足发展,2008年以来,全省侨场共引进工业项目超过650个,投资总额超过700亿元。目前,我省华侨农场区域已经建立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省级工业园区1个,市级重点工业园区10个。肇庆高新区(大旺华侨农场)成为全国在华侨农场区域建立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湛江市奋勇经济区(奋勇华侨农场)被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授予“中国—东盟经济开发区”,成为湛江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清远华侨工业园、广东顺德(英德)产业新城成为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的“引擎”。

  华侨农场同时构建生态、宜居的特色文化小镇,发展旅游观光业,带动酒店、餐饮、商贸等第三产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形成了平沙海泉湾温泉度假旅游、迳口九道谷漂流与农业生态旅游,海宴、英德、普宁、大南山东南亚风情旅游,英红茶文化休闲体验游等特色旅游项目。惠州市仲恺高新区潼侨镇(潼湖华侨农场)被评为全国生态建设示范镇,珠海市高栏港区平沙镇(平沙华侨农场)被评为广东省旅游名镇。

  亮点三 下决心改造危房

  为彻底改善华侨农场归侨职工的住房条件,我省开展了两轮华侨农场危房改造工作。

  省政府把侨场危房改造纳入“十件民生实事”和省政府督办事项。省人大两次组织华侨农场改革发展工作专题调研,对华侨农场危房改造工作进行检查督察。省政协组织开展了华侨农场改革发展情况的专题调研,推动了华侨农场危房改造工作。

  2007年-2010年实施归难侨危房改造安居工程,下达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资金1.8亿元,共完成全省23个华侨农场及安置在我省农垦农场的18318户归难侨危房户和住房困难户改造任务;2012年-2015年开展非归难侨和新增归难侨危房户危房改造工作,中央和省级财政共投入6.93亿元,支持全省35889户华侨农场危房户和住房困难户进行危房改造。华侨农场危房改造工程的实施,基本解决了归难侨和职工群众因房屋陈旧而造成的安全隐患,改善了侨场困难群众居住条件,加快了侨场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促进了侨场面貌的改变,推动了侨场经济社会的发展。

  亮点四 构建归侨精神家园

  23个华侨农场安置了来自20多个国家的归难侨,形成了多元并蓄、开放包容的侨文化。这成为华侨农场独特的发展优势和稀缺资源。2008年以来,在华侨农场改革发展中,侨场进一步利用自然风光、地理条件、归侨风俗、异国风情等独特条件,开发“自然风光旅游”“侨乡风土人情旅游”“农家乐旅游”等项目,将东南亚歌舞表演、归侨特色小吃等“侨元素”融入旅游项目中,形成一定规模的经营性文化产业和旅游观光休闲产业,有力地促进了华侨农场产业发展和职工群众增收致富。各地市政府和侨务部门把保护好侨场历史文化作为帮助归难侨职工守护精神家园、丰富文化生活的民生工程,作为华侨农场发挥比较优势、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切实抓紧抓好。结合社区建设、“侨之家”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加强场史、侨史保护、展示和宣传;并在国务院侨办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加大投入、整合力量,加快推进华侨农场历史档案的收集整理和数据化工作,反映国家接收安置归难侨的关怀史、华侨农场开发建设的奋斗史和归难侨职工锐意进取的改革史,为后世保存下完整真实的华侨农场发展史。

  ■侨场典范

  打造侨文化品牌促发展

  广州市花都区花东镇(花都华侨农场)

  花东镇(花都华侨农场),有着广大归侨带来的异域文化元素。近年来,这里以侨文化为抓手,打造出全国区级“侨文化艺术之乡”和东南亚特色文化名片。

  为了满足侨乡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花东镇不断地加大对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和扩大文化活动场所,把发展侨文化的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他们看到侨文化在经济建设中的特殊作用,以侨文化为内核,集教育、展示、交流于一体,投资4000多万元建成占地1100亩的文化体育公园,投资300多万元建设了“花东侨文化中心”和华侨农场博物馆,投资360万元建设东南亚风情饮食文化街和农产品集散销售基地等。

  当地政府的重视,也激发了侨场群众的热情。他们一是穿针引线,搭建联谊平台。花都华侨农场有印尼归侨联谊会、新马侨友会花都组、越南归侨侨友会等三个自发性侨社团组织,积极配合政府每年办一届侨文化艺术节、美食节活动,开展文艺表演,推广特色的侨文化活动;借助节庆日,联系市、区及农场兄弟单位等友好单位举办联谊活动。二是塑造品牌突出特色。充分发挥侨文化资源优势,组队代表镇参加市、区文艺汇演,表演富有东南亚风情特色的节目,打响了这一品牌的名气。

  花东镇每年举办一届侨文化活动日,举办东南亚风情文化特色的文艺晚会、华侨农场改革发展成果图片展和东南亚美食展。除此之外,花侨小学专门开设侨文化特色课,由印尼舞蹈老师指导;引导侨民自行组建“”乐队、创办侨文化艺术团,利用节假日时间排练具有东南亚风情的节目,进一步营造一个良好的侨文化氛围。

  特色产业与民生保障双提升

  珠海市高栏港区平沙镇(平沙华侨农场)

  平沙镇(平沙华侨农场)曾经是较为单一的农业生产区。近年来转方式调结构,推动三次产业全面发展。

  平沙工业园大力发展特色制造产业,共引进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项目200多个,涉及游艇、电子、工程装备、珠宝加工等多个产业领域。其中,游艇产业自2002年起步以来,经十多年聚集发展,已初具规模,成为国内设立最早、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游艇制造基地。

  平沙拥有耕地和围塘9万亩,占全场总面积的30%,农业从业人员达5000余人。如今,其农业基础地位也更加夯实,采取“宜种则种,宜养则养”的农业发展策略,鼓励种植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基地。先后完成了3500亩基本农田示范区改造和1.5万亩罗非鱼基地升级改造工作,将原甘蔗地调整为高附加值经济作物种植区和养殖区,还引入广东省首个台湾农民创业园。台湾的水果花卉、生猛的海鲜河鲜,不仅令农业单位产值大幅提高,也开辟了观光旅游的新天地。

  濒临大海的平沙,还有着海洋温泉资源丰富的优势,成为休闲旅游服务业繁荣兴旺的基础。港中旅从2002年起,建成一个海洋温泉的亮点景区——“海泉湾”,并且引来高端房地产商参与建设。在此的辐射带动下,计划总投资20.8亿元的文化创意产业园,也在平沙糖厂旧址落户。

  近三年,镇政府对于民生支出超过7亿元,各项惠民政策落地实施,教育事业蒸蒸日上,医疗卫生事业也提质增效,大大提升了这里群众的幸福感。

  坚持绿色发展谋富裕

  佛山市三水区南山镇(迳口华侨农场)

  被青山绿水包围的迳口华侨农场,是可持续发展的典范。这个镇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确立“生态立镇、产业强镇、科农兴镇”的建设理念,建立以富硒养生休旅度假为主导的产业体系,树立了“养生福地 精品康城”的发展目标。

  有着富硒资源的小镇,除了在园区发展部分特色工业之外,瞄准富硒特色做大现代农业,打造“十里水果长廊”,大力推进“互联网+产业联盟+农业”,带动农场农户实现生态致富,以及发展休闲养生旅游度假业。

  该镇的绿色发展理念,加速“精品康城”崛起。英国资深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机构UDI公司,应邀对南山镇总规进行设计,将迳口片区规划为政治经济中心,将六和片区规划为公共服务中心,重点打造森林家园、城市客厅、蓄水筑坝、城市花海等四大工程,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大力实施道路贯通工程,加快南山大道南段、漫江河新桥及引道等主干路网建设,畅通城市发展“大动脉”。

  该镇发展同时不忘改善民生,坚持“发展与民生共融并重”,加快危房改造项目、对口扶贫工程以及南山大道建设,以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以“三融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揭阳市普宁华侨管理区(普宁华侨农场)

  普宁华侨管理区(普宁华侨农场),曾经经济基础薄弱、财政收入有限。近年来,该区将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作为加快发展、谋求跨越的工作重点,增大投资、扩大消费、优化结构、加快转型,发展态势良好。

  普宁华侨农场融入管理区以来,狠抓重点项目重点载体建设,拉动经济有效增长。基础设施方面,加快绿宝大道建设,贯通东西交通;侨园路建设方面,优化东部发展环境;园区建设方面,重点是推进华侨文化创意园禅宗文化发展区的建设;城区建设方面,重点是加快中心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安居楼基础设施侨东、侨新两个配套工程建设,推进福利院、第六期安居楼建设,改善侨民生活环境。

该区的产业建设也初步形成特色,重点扶持四家优势骨干企业壮大扩张。今年,该区又新引进普侨区绿侨环保处理有限公司等三家优质企业。

  同时,重点民生建设实现新进展。政府投资3200多万元实施教育创强,完善全区6所中小学教育软硬设施配套,被评为“广东省教育强区”;职工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及覆盖面,已经达到周边地区同等水平;政府还投资460万元,建设区人民医院综合门诊楼,5个村卫生站对于常见病等医疗效果良好,基本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区。撰文:粤侨萱

 

温国辉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
优化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 推进共建粤中国广州政府
广州市委部署干部监督工作
完善干部监督制度机制提高干部监督工作水平 日中国广州政府
温国辉主持召开市政府党组会议
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 部署做好元旦春节中国广州政府
广州市人民政府公报微信小程序上线
广州市人民政府公报微信小程序25日上线。中国广州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