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心理学专家陈志林谈“同性恋”

02.08.2014  02:33
20世纪80年代,美国精神病学会和美国心理协会先后将同性恋从性指向障碍的范围中去除,但就中国来讲,同性恋仍被视为某种心理障碍,同性恋者的基本特征为通过与同性的交往获得性满足的倾向。

原标题:看心理学专家陈志林谈“同性恋

  20世纪80年代,美国精神病学会和美国心理协会先后将同性恋从性指向障碍的范围中去除,但就中国来讲,同性恋仍被视为某种心理障碍,同性恋者的基本特征为通过与同性的交往获得性满足的倾向。实际情况则更为复杂,在早期的研究中,美国心理学家金赛等人发现,他们调查的成人样本中,37%有过同性恋经历,但有过此种经历不代表等于同性恋者,我近几年的研究显示,越有4%的男性和2%的女性是真正的同性恋者,有6%的男性被其他男性吸引,但在一年中与其他男性有性行为的只有2%。

  事实上,同性恋是一种对同性产生性爱的思想和感情,并以同性为满足性欲的对象的性心理障碍。同性恋从性爱本身来说尽管不一定异常,但性发育和性定向可伴发心理障碍,因而常感到焦虑、抑郁与内心痛苦.

  特别是在我国,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性恋行为为传统社会文化所不齿,故大多数的同性恋者都悄然行事,他人难以得知,因而在中国有同性恋行为的人比暴露出来的要多得多。根据我近段时间的调查,发现从相对异性恋到绝对的同性恋,其比例分布情况大致如下:其中,绝对的异性恋大约占社会总认输的35%左右,而主导异性恋,也就是说偶尔有同性恋行为的占35%, 主导异性恋,次数稍多的同性恋大约有20%,异性恋与同性恋几乎相等的大约为2%左右, 主导同性恋,次数稍多的异性恋差不多也是2%,然而主导的同性恋,偶尔会有异性恋行为的约为2%, 纯粹的同性恋大约占社会的14%.当然这只是我在重庆做的一项社会调查.参与此次调查的总人数为2000人,均采用不记名方式.年龄分布为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男女都有.

  那么到底什么是同性恋了,我暂且将同性恋可分为素质性同性恋(真性同性恋)和境遇性同性恋(假性同性恋),在男性同性恋和女性同性恋中应予以辨认。

  男性同性恋中被动型的一方往往是真正的同性恋,另一方可能是同性恋者,也可能是出于暂时的感情联系或性欲较强的健康人。女性同性恋中主动型的一方往往是真正的同性恋者,另一方可能是同性恋者,也可能是正常人。一般讲,女性同性恋比男性同性恋持续的时间更久,甚至可持续到中年以后。

  同性恋者在幼年时即可出现种种迹象,如爱扮演异性角色等,但这些迹象常常是模糊而不自觉的,只有到了青春期开始后,同性恋行为才会突显出来。

  那么同性恋的表现又有些什么呢?经过我的观察发现,同性恋的表现主要是:男性同性恋者的行为带有女人味,俗称娘娘腔,喜欢按照女性的活动方式活动,如言谈、动作模仿女性,从事女性擅长的工作等。当然相当多的男性同性恋者仍可保留粗犷的男子气息。男性同性恋者的性行为主要是口交、鸡奸和相互手淫。女性同性恋者的行为则带有男子气息,俗称假小子,喜欢从事男性的活动和以男性的方式办事,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女性同性恋者仍可保留女性特有的言谈举止等特点。女性同性恋者的性行为主要是舔阴、抚摸乳房和相互手淫,少数也用器具插入阴道摩擦。

  同性恋者在失去同性恋关系或被人知晓面对社会压力时,会产生严重的焦虑或抑郁反应,即使能维持同性恋关系也无他人知晓,同样也常常会背负沉重的精神包袱而苦恼万分。个别的同性恋者由于不堪忍受精神折磨而企图自杀。同性恋者虽然可有与异性正常的性行为,但性爱倾向明显减弱或缺乏,因而难以建立与维持同异性成员的家庭关系。

  同性恋的成因较为复杂,研究者通常用遗传成分,环境因素或两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来进行解释。

  通过比较单受精卵(MZ)双胞胎和双受精卵(DZ)双胞胎的特征相似度可以发现,如果双胞胎中的两个都是同性恋或异性恋,那么他们的双胞胎的特征相同,如果双胞胎中两个一个是同性恋,一个是异性恋,那么他们的双胞胎特征就不同。同时,对男女同性者的研究也表明,单受精卵双胞胎比双受精卵双胞胎的同性特征要高出很多。在此结果的基础上,研究者更是为支持是生物遗传基因决定了性偏好。

  社会心理学家贝姆则认为,生物遗传是通过儿童时期的性格和活动间接影响性偏好的。感觉上的差异影响感情的偏好,并引发性指向的改变。当男孩和女孩进行不同的活动和游戏,如果男孩或女孩不喜欢喝同性伙伴一起活动,长此以往,孩子的这种感情就会影响性偏好,因此,同性恋或异性恋都是随机产生的。

来源:腾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