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原来企业注册需要29天,如今在自贸区只需4天。海关通关、检验检疫流程也简化了,还有第三方的检验检疫服务,这些措施大大节约了时间和金钱……”,在近日举办的第二十六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上,全球知名咨询机构贝恩公司董事会主席奥里特·加迪耶什对于上海自贸区一年多来的表现赞赏有加。
据初步统计,上海自贸区运行一年来,新设外商投资企业数比2013年增长了10倍,283个项目正式落户,区内新设企业总数超过1.2万家。负面清单项目从此前的199项缩减至目前的136项。压缩负面清单,让渡市场空间,这道以“政府放权,市场扩权”为核心的“加减法”,贯穿于上海自贸区的探索进程。
作为洞察中国宏观经济改革的一扇窗口,上海自贸区一系列制度创新与实践,生动诠释了党中央、国务院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上的新理念新思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以负面清单和准入前国民待遇为抓手,全面深化各项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今年10月6日,新修订的《境外投资管理办法》正式实施,标志着涉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破冰”。新办法对境外投资确立了“备案为主、核准为辅”的管理模式,并引入了负面清单的管理理念,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政府核准范围。宁波均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秘叶树平对此项改革带来的便利感受颇深。3年前,均胜集团成功并购德国普瑞公司,“因为业务需要,我们经常得在商务部进行变更申报。新办法实施之前,从提出申请到取得证书,至少1个月。新办法出台后,只要到当地外经贸局提交备案申请,当场就能取到境外投资证书。”
一方面加快推进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一方面放宽外商投资市场准入,不断创新利用外资的管理体制,拆除“玻璃门”、“弹簧门”,为企业创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这不仅是中国应对全球经济疲软、推动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更是中国经济主动谋求提升、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契机。
坚持自由贸易区与多边贸易体制“两个轮子”一起转,是推动全球贸易管理体制完善的必由之路。在本次APEC会议上,有关亚太自贸区建设的议题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之一。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表示,未来,中国需要与周边国家及主要经济大国签署更多的自贸协定,推进多边、双边、区域和次区域的经济一体化进程。
扩大内陆和沿边开放,打造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是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一环。去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得到了相关国家的广泛响应,显示了中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深远影响。刚刚封关运行的武威保税物流中心,给了甘肃国际陆港实业集团董事长方红明满满的信心。作为甘肃首个海关特殊监管区,未来这里将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商品采购、展示和交易中心。
无论自贸区的先行先试,还是西部省份的主动求变,无不印证着这样一个发展逻辑——没有改革,开放是无源之水;没有开放,改革行而不远。对于方红明们来说,伴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开放型经济的不断发展,必将赢得更多的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