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志不渝育种情 桑榆未晚霞满天

23.11.2014  11:32

   ——记陕西省退休小麦育种专家梁增基

  新华网西安11月23日电(记者薛天)“把一生都奉献给了旱区小麦的育种事业!”这或许就是对陕西咸阳市长武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退休干部、共产党员梁增基最好的总

  结。

  作为小麦育种专家,梁增基所培育的小麦品种在陕西、甘肃、山东、河南推广累计过亿亩,增产25亿公斤以上,增加经济效益超过40亿元。虽然已经誉满全国,但退休后的梁老并没有休息,81岁高龄的他依旧奋战在旱地小麦育种的第一线,并竭尽全力指导学生沿着自己铺设的道路继续前进。

  在长武县梁增基的家中,记者见到这位渭北农民心中的“小麦之神”。耄耋之年的梁老精神矍铄,一谈起小麦,他就像是有说不完的话,眼睛里满溢出无尽的热情。

  1961年,出生于广东高州的梁增基大学毕业,为了响应国家号召,他只身来到偏远的长武县,这一待就是53年。

  “刚来的时候,这里什么都没有,没有钱、没有人、没有地,家当就是几间土坯房,房子里只有1张桌子、1个3条腿的板凳和1张土炕。”更让梁增基感到震惊的是渭北旱塬的贫瘠,小麦在这里不是冻灾、就是旱情,要不就是锈病,小麦秆如茅草、穗如蝇头,亩产仅在50公斤上下,吃个白面馍馍在群众眼中都太过奢侈。“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我就下决心一定要培育出适合渭北旱塬种植的小麦品种。”梁增基说。

  1971年,在经过无数次的艰难曲折后,梁增基培育的条锈免疫、抗冻、抗旱、丰产的全国先进小麦品种“7125”和“702”终于问世。此后,梁老又培育出通过国审的“秦麦四号”“长武134”“长旱58”和其它陕西省审小麦品种。正如西北农科大的一位小麦专家所说,梁增基不但仅凭“一己之力”把小麦锈病挡在了西北,还让旱区的小麦示范田亩产突破500公斤大关,比60年代整整提高10倍。

  可就是这样一位功成名就、声名远扬的顶尖小麦育种专家,至今仍然和老伴住在50多平方米的廉租房里,家里没有任何高档家具或是时髦电器,有的只是各类小麦育种资料、满墙的表彰以及厚及半米的奖状证书。

  “梁老不计得失,不图享安逸、不追逐名利,更不居功自傲,直到现在他仍然会骑着旧车子去育种基地,依旧过着每天1个蒸馍1个蛋1盘青菜1碗稀饭的生活。”长武县农机中心书记路志明说。

  实际上,每一次育种的成功对于梁增基,都是挣钱的好机会,但梁老的心里完全没有想过要拿它挣钱。他不但免费把种子赠送给农民群众自行繁育推广,还拒绝那些让他把珍贵的种子卖向黑市赚取暴利的建议。甚至是表彰所得的奖金,梁增基也都捐给他眼中那些更需要的人。咸阳市第一届优秀人才表彰大会上所获得的50000元奖金,梁老全部捐献给了贫困学生;长武县奖励的10万元奖金也被梁老捐给十里铺村搞基础建设。

  更令人感动的是,在72岁退休之后,梁增基并没有停下科研的步伐,无论三九严寒还是三伏酷暑,他还是天天在试验田里奔忙。据了解,梁老在退休后培育出的适应性更强的“长航一号”,在今年6月已通过陕西省级审定,其高产性不亚于“长旱58”,抗旱抗冻抗青干则远优于“长旱58”,将有望成为旱地更稳产高产的优良小麦品种。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现在,年过8旬的梁增基仍然没有安度晚年的意思,他不愿终止自己的事业,科学的魅力如一块磁石深深吸引着他攀爬着一个又一个科技高峰,而他所眷恋着的这片黄土地和人民则是他不断前进的无穷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