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龙姑娘陈幼娟确认征战釜山亚运会

04.08.2014  11:44

 

 

  ■杠铃承载着石龙“小力士”们大大的梦想。(首席记者 郑琳东摄)

   东莞时间网讯 市运会举重项目比赛昨日在石龙举重基地落幕,素有“全国举重强镇”称号的石龙镇举重队包揽38金。上周六下午,记者来到比赛现场,这里没有欢呼声,没有掌声,只有杠铃一次次被举起又落到地上时发出的“哐当”声不断回响,以及裁判对出场名单的播报声。

  曾经走出陈镜开、曾国强、陈伟强等冠军选手的石龙,已经有10多年与世界冠军无缘。石龙举重人在项目发展不理想、人才流失等困难之下一直坚持着。日前,全国冠军石龙姑娘陈幼娟确定将代表国家队征战釜山亚运会,这就像是给正在聚力的石龙举重打了一针强心剂,石龙举重人希望能在不久的未来重塑“举重之乡”的辉煌。

  【现状篇】

  举重不吃香

  逐渐走下坡路

  石龙举重缘何名满天下,这得从上世纪说起。新中国成立之初,陈镜开成为首个获得奥林匹克银质勋章并打破世界记录的运动员、上世纪80年代曾国强在奥运会上夺得首枚举重金牌,四次打破世界记录的叶浩波……这些写满荣耀的名字都来自东莞小镇——石龙。

  然而,时过境迁,颇负盛名的“举重之乡”开始走下坡路。1998年,石龙姑娘史丽华在芬兰举行的世界举重锦标赛女子63公斤级举重比赛中,夺得挺举金牌并打破世界纪录。这也是石龙人最近一次站在世界举坛的最高领奖台上,此后便与世界举重冠军无缘。

  新世纪之后,石龙举重从辉煌时代慢慢进入低迷时期,某段时间的国家举重队、广东省举重队的集训名单中,一度连一个石龙人的名字都没有,这对石龙举重而言无疑是一个残酷的打击。2010年广州亚运会,原本获得入场券的石龙女孩陈幼娟,却再最后时刻意外无缘登场,令人惋惜不已。

  “举重这项运动不再像以前那么吃香了。”石龙体育管理服务中心主任陈苏媚无奈地告诉记者,“上世纪八十年代,石龙的举重项目基础好,体校举重班从来不愁没苗子,大伙争着把小孩送过来训练;另一方面,那时中国的举重事业正处于比较稚嫩阶段,率先培养出人才的石龙队,很快就能为省和国家队效力,哪里像现在,你看到好的苗子,无论家境如何,求着他们都不愿来练举重。

  【问题篇】

  每年人才流失率在50%左右

  如果连人都没有,谈何出人才?

  严格来讲,举重更像是一项成年人的运动,因为出成绩一般是在成年以后,可是在如今浮躁的社会,越来越多的小选手不能等到那一刻,而成为冠军的过程如大浪淘沙般残酷,大部分“小力士”们看不到未来。

  “每当队员到了中考或高考升学的年龄,我就特别担心,每年都有队员跟我提下队,要去升学或者打工。”陈苏媚说,如今石龙举重基地有50多人,每年的人才流失率大概在50%左右,“基本当他们下定决心要走,无论你如何挽留都没用,之前有一个小孩已经送去省队了,训练了一段时间之后,她跟我提要去读书,我尽力说服她,后来她问了我一个问题‘就算我成为世界冠军,那又能怎样’,我回答不了她。”说这话时,陈苏媚一脸无奈。

  用上世纪80年代奥运举重冠军、广东省举重运动管理中心负责人陈伟强的话来说,举重是一项“苦中苦”的项目。以石龙队来说,队员们每天清晨5时50分醒来,然后在宿舍楼下做简单地热身,随后绕着石龙体育馆跑步,紧接着是约1个小时的举重训练。下午3点到5点是日常训练时间,队员们各自在一块不到2平方米的地面上重复抓举动作,随着训练的加量,杠铃的重量也不断增加,直到身体所能承受的极限。

  “每天要做的就是按照顺序一个动作接一个动作反复练习。特别苦,特别枯燥,不像羽毛球、篮球,还有娱乐性,举重完全是苦力活,而且每个队员的成才周期至少要10年,没用坚强的意志力时很难坚持下来的。”正如陈伟强所说,石龙队的训练场,一张《举重训练明细表》挂在墙上,“挺举、窄硬拉、半蹲、高抓、宽硬拉……”,运动员们每天要做的就是按照顺序一个动作接一个动作反复练习。

  近20年,石龙体校已经很难招到土生土长的东莞苗子,每年只能到一些外来工子弟学校或者到省外贫困地区去招生,给他们提供免费的训练、吃住以及文化教育。即便如此,被孩子父母拒绝也习以为常。

  【希望篇】

  最近几年每年

  都出全国冠军

  尽管历经沉浮,不过石龙人没有放弃。今年4月份,在2014年全国女子举重锦标赛暨亚运会选拔赛上,由石龙输送的陈幼娟在女子69公斤级举重比赛中以总成绩262公斤,斩获抓举和总成绩两项冠军,并取得9月韩国釜山亚运入场券。日前,国家举重队已经正式下发通知,确认陈幼娟的参赛资格。

  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坚持,就能看到曙光,这也是石龙举重队的信念。其实最近几年,石龙镇几乎每年都能培养出全国冠军,如今石龙“大力士”需要更高的舞台去证明自己,重新擦亮“举重之乡”这块金牌。

  “此前石龙获得全国唯一的‘全国举重强镇’称号,所以无论多难,我们都要坚持下去。”陈苏媚说道。在成绩不理想时,石龙镇政府和东莞市体育局始终给予大力支持,保障从来没用断过,举重队每年的投入不菲,几十个队员每天吃饭我们只收他1块钱,其他训练、读书、买鞋子等基本耗费,每年不下百万元。”陈苏媚说。

  除了这些基本开支外,石龙镇还兴建了全国首座举重博物馆,增强石龙举重的知名度,改善了教练员和运动员的训练、生活、学习条件,也起到了激励队员的作用。

  “别说石龙举重,就算广东举重也沉寂了十来年,很难跟上世纪末的辉煌时代相比了,石龙的举重基地能坚持到现在,并且重新看到希望,实属难得。”正如陈伟强所说,如今的石龙举重,就像一头沉睡中的雄狮,一旦醒来,他们将再次震撼中国举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