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字号石龙新昌鼓店 纯手工打造东莞仅此一家

10.12.2015  18:24

叶叔展示他制作的牛皮鼓

东莞时间网讯 昨日上午,石龙镇中山路。这条始建于上世纪20年代的街道见证了石龙曾为广东四大名镇的繁华。新昌鼓店位于其中,虽不起眼,却和中山路一起历经近百年沧桑岁月。

今年58岁的叶叔(叶任和)从1982年开始跟着岳父学习制鼓,鼓店墙壁上挂着三位先人的照片,据叶叔的妻子介绍,“新昌鼓的创始人叫钟街,如果活到现在应该都一百五十多岁了。”而新昌鼓店至今也有了八九十年的历史。

店外雨声淅淅沥沥,叶叔笑着说:“现在正是忙的时候,但天气不好,我也懒懒的,不想动手。”  看得出,叶叔其实很享受这样的时光,静静地坐在靠椅上,守着这间老店,守着他的鼓,宁静又充实,而30年光阴已在指间滑过。

做鼓还是要水牛皮,黄牛皮太薄

走进新昌鼓店,你就会看到墙上挂着大大小小被制成圆形的牛皮,这便是做鼓最关键的材料了。叶叔介绍,新鲜牛皮收回来要经过加工打磨,牛表面的毛全部要刮掉,牛里面这一层也要削薄,大概厚度要从三四公分变成两三厘米的样子,然后根据鼓的大小,把牛皮裁成不同直径的圆,尔后就是挂起来晒干,“从新鲜牛皮到做成鼓皮,中间要晒一两年时间。”叶叔说。

一只鼓做好了敲得响不响,关键就是这牛皮的质量,“以前有老人说做鼓要黄牛皮,其实是误传,做鼓一定要水牛皮。”叶叔介绍,黄牛皮太薄,很容易弄破,不如水牛皮厚实。很多老人因为看到有些老鼓的鼓皮泛黄,就以为是黄牛皮做的,其实是因为时间久了,水牛皮从黑色慢慢变成黄色。而一张牛皮最好的部位是牛背靠前的位置,发出的声音最清脆。为了不浪费牛皮,往往是牛身上的皮用来做大鼓,边角料上的皮用来做小鼓。

做鼓,除了鼓皮外,还要做好鼓桶。叶叔喜欢用东江的杉木板拼连而成,然后用韧性较好的竹条做成箍将鼓桶固定,再在桶内装上鼓胆,起到回音的效果,使擂鼓时发出的声音清脆悦耳。而鼓胆就包括竹条和铁丝条两样。“特别重要的就是竹条,把它放在鼓桶内绷紧,还起到一个张力的作用,可以平衡鼓桶外箍的力量。有些行家做的鼓敲起来没有那么清脆,就是因为没有放竹条的原因,就算是很小的鼓也要放竹条。”叶叔说。

为显气派鼓越做越大

正在我们和叶叔聊天的时候,来了两个年轻人,原来他们是特意从惠州过来石龙买新昌鼓的,“他们家的鼓我们买了十几年,老客户了。”这次他们要买一个舞狮用的狮鼓。

叶叔介绍,一年中,春节前两个月、后一个月加上五至七月,是做鼓的旺季,其余时间都在准备原材料,而现在就正是忙的时候。

“现在农村比以前富裕,以前是一个村才有一只鼓,现在可能就是一个家族、一户人家就买一只鼓。而且为了显示人丁兴旺、气派,还会比较鼓的大小,比如你家的鼓直径是1米,那我就做一只鼓,直径1.2米。”叶叔笑着说:“比起以前,现在做鼓的人更多,现在手里就接了二十多个单子。”

一般来说,客人来定制鼓主要有几种用途,大灯鼓、醒狮鼓、龙船鼓、腰鼓、堂鼓等。“大灯鼓是每年春节宗族祠堂添新丁,用来点灯的,惠州罗浮山上的寺庙和道观都会到我这里来做鼓,他们做的鼓就叫堂鼓。”叶叔说。

前一阵,叶叔就做了一个直径1.3米高2米多的大灯鼓。做这么大的鼓格外费劲些,特别是上鼓皮的时候,人要站在马扎凳上,特别小心,力度要均匀,否则一不小心就会撕烂牛皮,“为什么说做鼓一定要手工就是这个道理,如果用机器它的力道都是一样的,但牛皮有的地方长一点有的地方短一点,上鼓皮的时候你就必须用手去把握不同的力度。”

说这话的时候,叶叔还拿起鼓钩给我们演示上鼓皮的技巧。记者粗略看了一下,做鼓的工具大大小小多达五六十种,叶叔就说:“大的有四五件,小的五六十件。”而摆在店中间的那台蒙鼓皮的鼓机,已不知用了多少年了,据说是“花了四两黄金买来的”。

达人名片

叶任和:

东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性项目——石龙新昌鼓制作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