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15个砂场富了9个村,麻涌创新河长制带动精准扶贫

26.08.2019  01:15

▲麻涌镇在东太村保留两个经营性砂场,提升9个村集体经济收入 记者 周桂清 摄

293万元,可以修路、保洁,改善村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袁汉光说,整治砂场后,他所在的麻一村每年可增加293万元的收益。

东莞自2018年3月开展砂场专项整治后,麻涌镇创新机制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通过整治辖区内砂场,规范经营管理,将原先分布在9个村的15个砂场进行统一管理,分门别类进行梳理整治。如今,只保留了2个砂场,但年收益增加5000多万元,9个村参与分配,提高了村集体经济收益。其中,麻一这个次发达村每年可增收290多万元。此举走出了一条精准扶贫之路。

保留两个砂场增收五千万元

东莞河涌密布,砂场无序竞争,损害河道,破坏环境,还严重影响周边景观。

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后,东莞对河道管理范围内的砂场进行排查摸底,对辖区内182个砂场开展专项整治工作。

有方案,有规划,有序进行。麻涌镇农林水务局局长钟小玉经历了砂场整治全过程,“镇街砂场分布散乱、规模不大,效益不高。”全市182个砂场,涉及21个镇街。麻涌9个村,就分布15个砂场。规模较大的,占地不超过五亩。小的砂场,也就一两亩。虽然占地不大,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不小,水土流失严重。

因为历史遗留问题,砂场经营转让并不透明,对村集体经济贡献也不大。袁汉光坦言,“以前村里的砂场,划归广州,基本无收益。”而其他村的砂场,多则几万元,小则几千元,村民得不到实惠。

整治砂场做好“减法”,经营砂场落实“加法”。经市委市政府批准,全市182个砂场清理整治后,重新规划设置29个经营性砂场,由属地镇街公开拍卖,重新确定经营权,拍卖收入由镇街和村(社区)自行支配。结合定点扶贫工作,设置砂场向扶贫村倾斜,增强贫困村的集体经济收入。

钟小玉说,麻涌村民尝到公开招标的甜头。9个村15个砂场整合后,在东太村(次发达村)保留2个砂场,做好“减法”,护好环境。2个砂场经营权公开招标,年承包金额增加至5450万元,落实“加法”。因为公开招标,价高者得,简洁透明,缓解了干群矛盾,村民心服口服。

9个村提升村集体经济收益

全市整治砂场,获益的不仅仅是麻涌镇。

茶山、中堂、麻涌、洪梅、厚街五个镇,对10个经营性砂场进行公开招标,每年可为镇村集体增加1.55亿元,镇村在砂场整治过程中不但改善了环境,还得到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麻涌两个经营性砂场公开招标后,一定五年,总承包金额为2.725亿元。其中,砂场所在的东太村,每年可增加收入2350万元。而其他8个村,签订承诺书,不再新增砂场,同时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的属地责任,取得相应的砂场租金补偿收入,每年可增加收入近300万元。

钟小玉告诉记者:“保留砂场的村,落实长效管理机制,夯实增收根本;清理砂场的村,承诺不再经营砂场,恢复生态环境,取得补偿收入。”在砂场收益分配过程中,镇政府不作任何截留,将所有收益在东太、麻一、麻二、新基、大步、漳澎、鸥涌、华阳、南洲9个村之间分配。其中,麻一、东太、华阳就是次发达村,砂场收入为乡村脱贫振兴增添了重要的动力。

每年可增加收入293万元,确实可以做不少事情。”麻一村今年收到这笔钱后,对村里道路修补硬化,构建卫生长效保洁机制,村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吸引了不少企业落户麻一村。“交通方便、配套完善,租金水涨船高。”袁汉光坦言,“今年就出租了两块地,租金收入就超过300万元,提升了村集体经济收益。

全媒体记者 周桂清 文/图

全媒体编辑/贾庆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