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写在大地上,我校胡小勇教授抗疫成果登上学习强国

07.04.2020  17:54

在全国上下共克时艰之时,高校学者应该有怎样的担当?我校教育技术学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和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也是全国教育信息化领域的重要研究基地。作为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校级名师,胡小勇近日在学校和学院两级党委号召指导下,把研究写在大地上,在教育战线上积极抗疫。

发挥管理特长,协助学校教务部门组织在线教学工作。开学之前,胡小勇在学院首倡和组织了教育技术专业多位教授在2月23日推出了《学会在线学习》系列公益课程,校内外观看直播和回播录像的教师人次累计超过10万人次以上。同时,提出和实施了学院本科在线开学“十个一”保障要求,提炼出“直播教学有感的十条实操策略”,在华南师范大学校内和中小学校进行了推广应用;协助学校教务处、网络中心提炼出华南师范大学《用好自建砺儒云课堂,为大规模在线教学托底》的优秀案例,上报给教育部高教司有关部门。

传递正能量,指导校内外如何开展在线教学。3月2日,胡小勇响应我校“开学不返校,网教不停学”在线云开学号召,代表华南师范大学执教了在线示范教学第一课并接收媒体报道。3月14日,应广州图书馆邀请面向全市市民直播“设计好微课”公益课,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反馈社会。3月17日,受邀在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举办的首届教师培训管理者网络研修班进行“在线教学设计”专家答疑;3月31日,应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中央电化教育馆邀请,通过“云上课堂”向全国中小学校直播《后疫情期,在线教学何处去》讲座,共获得22201人次观看。此外,疫情期间还应邀给温州医科大学、浙江树人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广东省中山市全体教师等直播分享,累计受益教师超10万余人次。同时,胡小勇结合在自身在智能教育方面的研究专长,于疫情期在中国大学MOOC开设了国内第一门面向中小学教师的《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同类慕课,克服困难完成13000余名学员的教学工作,并满足疫情期多所学校教师要求,在3月20日紧急不间断开设第二期课程,已有近4000学员选课。

开展应急研究,用好研究成果解决真问题、急问题。胡小勇主持立项了2020年度广东省教育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研专项项目《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在线教学研究》; 撰写了一大批疫情下如何开展在线教育的有影响力时评文章和理论专稿。例如:《后疫情期,中小学如何为复学做准备?》发表于《光明教育家》并于4月7日被学习强国转载;《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智能技术有何作用?》于2020年3月28日在《中国教育报》刊发;《如何做好疫情下的在线教学?》专家特稿刊发于《今日教育》2020年第3期;以及应邀给《现代远距离教育》、《中国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新课程评论》等专业期刊撰写了《疫情下的在线教学,家校协同准备好了吗?》、《在线学习:师生准备好了吗?》、《让直播教学有感的10种方法》等富有实用价值的学术特稿,读者众多,反响热烈。

为学校和专业发声,发动和组织全国高校教育技术专业的抗疫活动。做好教育部高校教育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秘书长单位的担当,积极组织开展教育部高教司委托下达给教指分委的在线教学专项研究工作;组织发布了《关于全国高校教育技术专业支持高校疫情防控期间开展教学的倡议书》,面向全国征集发布了两批共123门教育技术专业推荐共享课程资源,征集了《“停课不停学”在线教学实践推进研究》案例成果293项(高教158项,基教135项);号召全国教育技术专业和教育信息化企业开展了面向各高校和社会的50多项在线教学公益服务活动;目前还正在着手组织推出面向疫情后复学的全国高校教育技术专业社会服务志愿活动,旨在通过服务各类学校、师生、家长和教育主管部门,在社会服务中扩大全国教育技术学的社会影响力和专业认同度。

胡小勇的教育抗疫工作,获得了广东珠江频道《珠江新闻眼》、广东卫视频道《广东新闻联播》、羊城晚报、南方日报等多家电视台和新闻媒体的关注报道和媒体采访,在校内外乃至社会引起了良好影响。疫情猛如虎,面对疫情输入持续加大的压力,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将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继续发挥教育技术国家重点学科、第一批国家级本科一流专业建设点、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秘书长单位的优势,在推进学校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常态化的战线上,奋发有力、做出更多贡献。

作者/通讯员:张彦 | 来源: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 编辑:杨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