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晔研究员在国际著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11.10.2016  17:08

  近日,我校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引进人才孙晔研究员在国际著名生态学期刊Molecular Ecology (5年影响因子6.232)上发表了题为“Divergence maintained by climatic selection despite recurrent gene flow: a case study of Castanopsis carlesii (Fagaceae)”的学术研究论文(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mec.13764/full )。我校为第一完成单位,孙晔研究员是文章的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

  基因交流存在条件下的物种分化(divergence with gene flow)是生物多样性产生的重要方式。基因交流发生的时间对理解物种分化和形成的地理式样有重要意义,如果基因交流是因为隔离分化后的二次接触(secondary contact)而产生的,物种形成实质上是异域形成(allopatric speciation),而非邻域/同域形成(parapatric/sympatric speciation)。

  米锥(Castanopsis carlesii)是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优势树种,在其整个分布范围内存在两个变种,即分布于我国东南部的原变种(C. carlesii var. carlesii)和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的短刺米锥(C. carlesii var. spinulosa)。而分布于我国中部地区的米锥其形态性状介于这两个变种之间,推测可能是两变种杂交渐渗的结果。孙晔研究员等以米锥为研究材料,利用简化基因组测序(RAD-seq)和叶绿体基因测序并结合物种分布的生态位模型(niche modelling)对不同的进化场景进行了统计检测,揭示了这两个变种是适应当地气候环境条件的不同生态型(ecotype)。两变种的分化发生于晚中新世(late Miocene)全球气候变冷导致米锥分布范围收缩隔离的背景之下,而中部群体是在全新世中期(mid Holocene)由于米锥两变种的二次接触产生。本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进化案例,尽管有反复的基因交流发生,但气候的选择作用维持了米锥两变种的分化。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1370668和31170512)的支持。(文/图 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 林轩东)

 

(责任编辑:蒙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