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学术研究当成快乐职业 ——访广东省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青年学者邓江年

27.06.2014  20:09

  作者:冯爱琴

  我喜欢这份工作,觉得自己是在从事一份快乐的职业,这非常重要!工作紧凑而辛苦,熬夜是常态,但我很少感到疲惫,原因就是我深沉地热爱这份工作。

  自2009年进入广东省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工作,五年来,邓江年迅速成长为该所的年轻学术骨干,多项研究成果获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重要批示,并转化为政府决策。目前,邓江年已成为该所所长助理。年轻学人如何才能快速走上应用决策研究之路,并且保持后劲?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采访了邓江年副研究员。

  率先制作海洋经济地图

  《中国社会科学报》:首先请介绍一下您进入广东省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后的研究情况。

  邓江年:这五年的工作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为省里主要领导提供决策参考,为相关职能部门和地方提供决策服务,开展个人学术研究。具体说,一是2008年开始,广东省委提出再次解放思想,我和所里的老师一起集中做了一批关于广东省思想解放和发展战略的研究,参与了全省现代产业体系和“双转移”的研究。二是跟踪研究了一个具体产业,即海洋产业。三是与省职能部门和地方政府合作,提供决策咨询服务。目前,我正牵头负责广东省社科院清远分院的工作,未来与清远市的合作仍将继续且更加深入。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您参与的多个项目中,印象比较深刻的有哪些?

  邓江年:可能是海洋经济方面的研究吧。我个人觉得,广东的未来在于海洋,海洋能为广东提供增量资源。从2008年开始,我们就决定长期进行海洋经济跟踪研究,5年来,先后提交了10多份海洋经济相关研究报告,提交了4份海洋产业专报。我们在全国首先提出并制作了海洋经济地图,以地图的方式对广东海洋产业发展进行空间布局的引导,并率先提出海洋发展的湾区计划,这些在全国都很有创建性。该成果获得国家海洋局和海洋专家的赞赏,有不少沿海兄弟省份前来学习借鉴。

  应用决策研究重在全面思考

  《中国社会科学报》:经过五年的发展,您的研究水平有了较大提升,有什么特别的感悟?

  邓江年:有两个深刻感受:一是我喜欢这份工作,觉得自己是在从事一份快乐的职业,这非常重要!进入产业经济研究所的5年,工作紧凑而辛苦,熬夜是常态,但我很少感到疲惫,原因就是我深沉地热爱这份工作。二是总感觉自己的知识储备不足,需要不停地学习、充电。我们的研究主要是为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提供决策参考,这些领导有很多都是专家型领导,思维活跃,专业水平很高,因此,我们的研究压力很大,要做出一份对领导有决策价值和影响力的报告,就要不断地看书看文献,补充新的

  知识和信息,还要不停地调研。进入广东省社科院以来,我跑遍了全省21个地级市和珠三角核心区的大部分乡镇。通过调研,对情况的把握越来越清晰,研究起来也越来越有信心。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研究过程中,有没有遗憾之处,如何应对?

  邓江年:经常有。几乎所有课题交上去之后,我们都觉得还有进一步改进提高的地方。与理论研究往一个方面深钻不一样,应用决策研究因为直接对应政府和社会需求,要求考虑周全,有时候确实因自己知识面不够宽或者思虑不周、研究不深而留有缺憾。例如,我们在做产业研究、园区规划时,需要同时考虑劳动力情况、土地情况和环保情况等,有时候容易出错。对于这些问题,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谦虚请教。请教相关方面的专家、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如果报告出来后才发现问题,那我们就要深刻反思,避免下次出现同样的情况。

  问题高度决定研究高度

  《中国社会科学报》:有不少学者在年轻时发展较快,中年时却碰上了学术的“天花板”,难以实现自我突破和创新,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邓江年:对我而言,研究压力一直存在,也一直在努力突破。有两点认识让我有信心面对可能遇到的学术瓶颈期:一方面,我自己真心喜欢研究工作,对它保有持续的热情,这对突破瓶颈期可能会有帮助;另一方面,如果在研究工作中感到一时难以突破,那我可能会选择进修,静下心来再学习,进一步提升自己。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觉得自己与同行前辈和资深专家相比,还有哪些可以提升的空间?

  邓江年:最重要的是问题感。问题意识在研究工作中十分重要,问题的高度决定研究的高度。我们院有很多资深专家、学者,他们把握和提炼问题的能力很强,值得我学习。其次是研究资源的整合能力。我们的研究需要把每个人不同的研究特长组合在一起共同从事某个主题的研究,好的研究者善于发挥每个参与者的优长,在这方面我也有待提高。另外,思考问题的全面性和深入性方面也还需要历练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