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关于主要农作物产量性状的遗传网络解析、细胞器互作网络及其功能研究等6个重大研究计划2020年项目指南的通知》

08.03.2020  00:20

各单位、各位老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相关重大研究计划2020年项目指南。包括:主要农作物产量性状的遗传网络解析、细胞器互作网络及其功能研究、水圈微生物驱动地球元素循环的机制、生物大分子动态修饰与化学干预、糖脂代谢的时空网络调控、多层次手性物质的精准构筑等6个重大研究计划项目指南,现将项目指南汇总通知如下:

 

1 、主要农作物产量性状的遗传网络解析重大研究计划 2020 年度项目指南

http://www.nsfc.gov.cn/publish/portal0/tab626/info77511.htm

本重大研究计划以主要农作物为研究对象,围绕控制产量性状的遗传网络解析,综合应用生物学、农学及信息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手段,集中深入地探讨株型发育和籽粒形成这两个密切相关并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性状的重要生物学过程的遗传及生理生化调控机理,进一步通过分析籽粒形成和株型发育过程中不同阶段生物学过程之间的互作关系,阐明影响作物产量性状的遗传调控网络。

一、科学目标

针对我国粮食安全的重大需求和生命科学的前沿领域,解析主要农作物株型发育(分蘖、株高、茎叶夹角、穗型等)和籽粒形成(花/穗建成、籽粒发育、品质等)这两个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性状且密切相关的重要生物学过程的分子遗传及生理生化调控网络,主要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性状分子设计育种理论,为我国主要农作物高产品种培育提供支撑。

二、核心科学问题

解析主要农作物株型发育和籽粒形成的多基因遗传调控网络,分析并阐明影响产量和品质性状的主要基因和基因之间的互作调控规律,为作物高产、优质育种的分子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三、 2020 年度集成项目资助研究方向

(一)优质、高产水稻分子设计育种。

以水稻为研究对象,针对调控水稻品质和产量的已有功能基因和调控网络,开发并利用有效的分子标记,筛选可应用的种质资源。通过多基因聚合等技术手段,创建水稻优异育种新材料,鉴定品质优良、产量突出的新组合/品种。

(二)玉米株型遗传调控网络解析。

通过农学、遗传学、信息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手段,围绕决定玉米株型关键性状遗传网络开展系统深入研究。在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图位克隆等手段鉴定调控玉米株高、叶夹角、茎秆强度等重要株型性状关键基因的基础上,构建遗传调控网络,为玉米分子设计育种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四、 2020 年度资助计划

2020年度拟资助集成项目2项,资助期限为1年,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约为500万元/项。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1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

五、申请要求及注意事项

(一)申请条件。

本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  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

2.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3. 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

(二)限项申请规定。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人员,申请或参与申请本次发布的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不限项。

(三)申请注意事项。

1.  本重大研究计划纳入2020年度集中接收申请范围,试行无纸化申请。2020年度项目申请集中接收截止时间为4月20日16时。

2.  项目申请书采用在线方式撰写。对申请人具体要求如下:

(1)申请人在填报申请书前,应当认真阅读本项目指南和《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中申请须知和限项申请规定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项目指南和相关要求的申请项目不予受理。

(2)本重大研究计划旨在紧密围绕核心科学问题,将对多学科相关研究进行战略性的方向引导和优势整合,成为一个项目集群。申请人应根据本重大研究计划拟解决的具体科学问题和项目指南公布的拟资助研究方向,自行拟定项目名称、科学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相应的研究经费等。

(3)申请人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https://isisn.nsfc.gov.cn/(没有系统账号的申请人请向单位科研秘书申请开户),按照撰写提纲及相关要求撰写申请书。

(4)申请书中的资助类别选择“重大研究计划”,亚类说明选择“集成项目”,附注说明选择“主要农作物产量性状的遗传网络解析”,根据申请的具体研究内容选择相应的申请代码。集成项目的合作研究单位不得超过4个。

 

2 、细胞器互作网络及其功能研究重大研究计划 2020 年度项目指南

http://www.nsfc.gov.cn/publish/portal0/tab442/info77510.htm

经典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始于单个基因及其编码蛋白质的研究,盛于基因互作图谱和蛋白质互作网络的解析,从而开始全面、系统地了解生命过程。而真核细胞的生命活动通过细胞器的空间区域化和功能特异化,使得不同的细胞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细胞器互作网络及其功能研究重大研究计划所指的细胞器是具有特定形态和功能的膜性结构,是真核细胞执行生命活动的功能区域。每种细胞器均有其特化的功能,但同时它们之间发生相互作用,通过相互协调来完成一系列重要生理功能。细胞器的精细分工、相互协作和密切接触,形成细胞器互作网络,实现快速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执行不同条件下细胞生命活动的多种生物学过程。细胞器互作网络的紊乱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然而,我们对细胞器互作的方式、机制和功能目前尚知之甚少。

    本重大研究计划拟突破以往针对单个细胞器进行研究的局限,发展创新性技术方法,研究不同条件下细胞器之间的互作方式,解析介导细胞器互作的分子机器及其调节机制,揭示细胞器互作在物质转运与利用、细胞器稳态调控等方面的作用,从不同细胞器互作网络、功能协同的角度,系统综合地解析复杂生命活动的调控机制,进而理解细胞器互作在细胞、器官、个体水平的生理功能和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

一、科学目标

以内质网、线粒体、溶酶体、高尔基体、叶绿体等细胞器(包括细胞质膜、核膜等膜性结构)之间的互作为研究主线,发现新的细胞器互作方式,阐明细胞器互作的分子机制和生物学效应,绘制细胞器互作网络图谱,阐明细胞器互作网络的建立、维持、动态变化及其调控机制,揭示细胞器互作网络的生理、病理功能。

二、核心科学问题

细胞器互作网络的形成、调控及其在生命过程中的功能。

三、 2020 年度重点资助研究方向

以内质网、线粒体、溶酶体、高尔基体、叶绿体等细胞器(包括细胞质膜、核膜等膜性结构)之间的互作为研究主线,本重大研究计划2020年度重点资助以下几个方向:

(一)  培育项目。

1.细胞器互作的发现、鉴定及网络绘制。

(1)建立和发展研究细胞器互作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2)发现和鉴定细胞器之间新的互作方式;

(3)发展解析细胞器互作的信息处理系统,绘制细胞器互作网络图。

2.细胞器互作网络的建立和维持机制。

(1)筛选和发现介导细胞器互作的关键分子(包括蛋白质和脂质),阐明其作用机制;

(2)发展研究细胞器互作建立和维持的新技术新方法,如断层重构、体外重组等;

(3)发现参与细胞器互作网络的新型膜性细胞器及细胞器的新功能。

3.细胞器互作的动态调控机制。

(1)发展实时、定量的示踪技术,描绘细胞器互作的动态变化特征;

(2)研究细胞内外环境变化对细胞器互作动态的调控及其关键分子;

(3)阐明细胞器运动在细胞器互作中的作用。

4.细胞器互作的生理病理功能。

(1)揭示细胞器互作在物质转运、信号传递、细胞器结构和功能维持中的作用,及其对细胞生长、代谢和命运决定的影响;

(2)阐述细胞器互作在组织器官稳态和个体发育、衰老中的生理作用;

(3)解析细胞器互作紊乱在相关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二)集成项目。

本重大研究计划于2020年将开始集成,本年度集成方向为:内吞、自噬、细胞迁移等过程中细胞器互作网络的绘制及功能。围绕新型细胞器及细胞器互作(如内质网-自噬小体互作等)的新颖功能,发展及运用先进成像技术,结合生化、遗传等手段,全面描绘特定细胞器互作的调控网络,深入揭示其生理病理功能。

四、遴选项目的基本原则

1.创新性:申请人应根据本重大研究计划的科学目标提出项目申请,申请书应明确阐述拟研究科学问题的意义并提出可验证的创新性科学假说,研究成果应对认识细胞器互作网络及其功能有清晰的新贡献;

2.新技术方法:本重大研究计划鼓励研究和发展细胞器互作网络及其功能研究所需新技术和新方法,优先支持通过研发和运用新技术方法开展细胞器互作研究的项目申请;

3.研究申请必须符合本重大研究计划所设定的科学目标,围绕核心科学问题,选择某一重点资助研究方向进行研究。

五、 2020 年度资助计划

2020年度拟资助培育项目10-15项,  资助期限为3年,直接费用资助强度约为80-100万元/项,优先支持探索性强、有望开拓新方向的研究申请,培育项目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为“2021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拟资助集成项目1项,资助期限为2年,直接费用资助强度约为800-1000万元/项,集成项目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1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

六、申报要求及注意事项

    (一)申请条件。

  本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

                2.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以及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的人员不得申请。

  (二)限项申请规定。

                1.  申请人同年只能申请1项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其中: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中的集成项目和战略研究项目除外);上一年度获得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不包括集成项目和战略研究项目)资助的项目负责人,本年度不得作为申请人申请重大研究计划项目。

                2.  申请和承担项目总数的限制规定参照《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中限项申请规定的相关内容。

  (三)申请注意事项。

                1.本重大研究计划纳入2020年度集中接收申请范围,试行无纸化申请。2020年度项目申请集中接收截止时间为4月20日16时。

                2.本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申请书采用在线方式撰写。对申请人具体要求如下:

  (1)申请人在填报申请书前,应当认真阅读本项目指南和《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中申请须知和限项申请规定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项目指南和相关要求的申请项目不予受理。

  (2)本重大研究计划旨在紧密围绕核心科学问题和项目指南公布的拟资助研究方向,自行拟定项目名称、科学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相应的研究经费等。

  (3)申请人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https://isisn.nsfc.gov.cn/(没有系统账号的申请人请向依托单位基金管理联系人申请开户),按照撰写提纲及相关要求撰写申请书。

(4)申请书中的资助类别选择“重大研究计划”,亚类说明选择“集成项目”或“培育项目”,附注说明选择“细胞器互作网络及其功能研究”,根据申请的具体研究内容选择相应的申请代码。以上选择不准确或未选择的项目申请将不予受理。培育项目的合作研究单位不得超过2个。集成项目的合作研究单位不得超过4个。

 

3 、水圈微生物驱动地球元素循环的机制重大研究计划 2020 年度项目指南

http://www.nsfc.gov.cn/publish/portal0/tab442/info77506.htm

水圈环境中生活着数量巨大、遗传与代谢方式多样的微生物,它们在地球元素循环中发挥着关键的驱动作用。但是,人们对不同水圈生境中这些微生物的物种类群与群落结构、代谢方式,及其与生境相关的调控规律、与环境互作和演化的机制,以及在不同生物与生境水平上对碳氮硫等重要元素循环的驱动功能与贡献等所知依然十分有限。本重大研究计划系统地选择典型水圈生境,鼓励通过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化学科学、信息科学、应用数学等学科交叉研究,发展和运用保真采样、富集培养、原位监测、代谢分析、计算与仿真等新概念和新方法,在细胞、群落与宏观生境三个层次上揭示水圈微生物、包括关键难培养微生物驱动碳氮硫等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新机制,完善生命与地球环境相互作用与协同演化的理论,为应对全球气候环境变化、保护水圈生态服务功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供科学依据,为推动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一、科学目标

选择典型水圈生境,聚焦微生物参与的碳氮硫等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发现功能微生物(群)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新类型,揭示与元素循环相关的微生物物质能量代谢新途径及其对生态与地质过程的贡献,阐明水圈微生物驱动碳氮硫等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新机制。

二、核心科学问题

本项目拟围绕水圈生境中微生物驱动地球元素循环新机制的发现及其生态影响的研究,解决以下核心科学问题:

(一)水圈微生物参与碳氮硫等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宏观机制与生态效应。

(二)参与碳氮硫元素循环的水圈微生物群落形成及其与环境互作的机理。

(三)水圈微生物物质与能量转换和代谢的新途径及新调控机制。

三、 2020 年度重点资助研究方向

本重大研究计划聚焦“水圈生境中微生物驱动地球元素循环的机制”这一核心科学问题,研究不同水圈生境微生物群落形成、代谢规律、生态功能及环境响应与反馈的机制,加深对水圈微生物在地球元素循环中作用的综合认知。2020年度重点资助方向:

(一)大洋重要微生物功能类群及其驱动碳氮硫循环的机制。

远离大陆架的广阔海域被称为大洋,大洋是海洋的主体,约占地球表面积的50%,在地球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大洋深部多为低温、高压、终年黑暗环境,还存在热液口、冷泉等多种特殊环境,蕴含大量未知微生物。该方向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1.  参与大洋储碳、固氮、温室气体代谢等过程的重要功能微生物的群落形成及其与环境互作的机制;

2.  海底极端环境(热液、冷泉、海底以下深部等)微生物多样性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3.  典型大洋生境关键功能微生物(群)的代谢新途径及新调控机制;

4.  典型大洋生境微生物功能群的时空分布及对碳氮硫循环的驱动和调节机制。

(二)近海与河口微生物驱动碳氮硫循环的机制。

近海与河口是物质转化与能量流动最活跃的水圈环境之一,也是微生物与矿物交互作用形式最为多样的水圈环境。该方向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1.  近海与河口生境微生物群落形成以及与环境互作的机制;

2.  近海与河口微生物驱动碳氮硫循环的机制及元素循环之间的耦合机制;

3.  近海与河口微生物对碳氮循环(特别是碳源或碳汇)的调节机制,包括对低氧区形成和消亡的影响;

4.  近海与河口透光层微生物能量代谢与碳氮硫等元素循环的新途径。

(三)微生物在流域水体(河流、湖泊、湿地等)碳氮硫循环中的驱动机制及生态效应。

河流、湖泊和湿地具有高度的环境异质性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是碳氮转化的主要场所,固定的有机碳相当于海洋固碳总量的近40%。该方向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1.  微生物介导的碳氮硫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耦合机制和生态效应;

2.  典型河流、湖泊和湿地等生境微生物群落形成及其与环境互作的机制;

3.  驱动流域碳氮硫转化与循环的微生物代谢新机制。

(四)陆地特殊水生生境微生物碳氮硫代谢的特点及环境适应机制。

热泉、盐湖、冰川、矿山酸性排水、岩溶地下水等均为陆地特殊生境,这些生境中的微生物具有独特的环境适应和生长代谢机制,蕴含着探索微生物代谢多样性发生和演化的线索。该方向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1.  陆地特殊水生生境中微生物群落形成及其与环境互作的机制;

2.  关键功能微生物(群)特殊能量代谢以及驱动有机物合成与碳氮硫元素循环的分子机制。

四、项目遴选的基本原则

1.  创新性:申请人应根据本重大研究计划的科学目标提出项目申请,申请书应明确提出创新性的科学假说,阐述拟研究科学问题的意义,研究成果应对认识微生物在碳氮硫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有清晰的新贡献;

2.  学科交叉:学科交叉是本重大研究计划的突出特点,本重大研究计划鼓励并优先支持体现实质性学科交叉(即同时具备研究内容和研究团队的交叉融合)的项目申请;

3.  新技术方法:本重大研究计划鼓励并优先支持通过研发和运用新技术方法开展水圈微生物研究的项目申请。

五、 2020 年度资助计划

2020年度拟资助培育项目10-15项,直接费用的资助强度约为80-10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3年,培育项目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1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

六、申请要求及注意事项

    (一)申请条件。

  本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  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

                2.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

  (二)限项申请规定。

                1.  申请人同年只能申请1项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其中: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中的集成项目和战略研究项目除外);上一年度获得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不包括集成项目和战略研究项目)资助的项目负责人,本年度不得作为申请人申请重大研究计划项目。

                2.  申请和承担项目总数的限制规定参照《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中限项申请规定的相关内容。

  (三)申请注意事项。

                1.本重大研究计划纳入2020年度集中接收申请范围,试行无纸化申请。2020年度项目申请集中接收截止时间为4月20日16时。

                2.项目申请书采用在线方式撰写。对申请人具体要求如下:

  (1)申请人在填报申请书前,应当认真阅读本项目指南和《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中申请须知和限项申请规定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项目指南和相关要求的申请项目不予受理。

  (2)本重大研究计划旨在紧密围绕核心科学问题,将对多学科相关研究进行战略性的方向引导和优势整合,成为一个项目集群。申请人应根据本重大研究计划拟解决的具体科学问题和项目指南公布的拟资助研究方向,自行拟定项目名称、科学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相应的研究经费等。

  (3)申请人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https://isisn.nsfc.gov.cn/(没有系统账号的申请人请向依托单位基金管理联系人申请开户),按照撰写提纲及相关要求撰写申请书。

(4)申请书中的资助类别选择“重大研究计划”,亚类说明选择“培育项目”,附注说明选择“水圈微生物驱动地球元素循环的机制”,根据申请的具体研究内容选择相应的申请代码,以上选择不准确或未选择的项目申请将不予受理。培育项目的合作研究单位不得超过2个。

 

4 、生物大分子动态修饰与化学干预重大研究计划 2020 年度项目指南

http://www.nsfc.gov.cn/publish/portal0/tab442/info77504.htm

生物大分子的动态修饰是指作为生命体系基本“元件”的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核酸、糖脂等)时刻处于修饰位点与种类多变、时空特异和双向可逆的化学修饰之中。生物大分子化学修饰的动态属性在生物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中通常都发挥着关键作用。

一、科学目标

本重大研究计划拟充分发挥化学、生命科学和医学的特点以及学科交叉的优势,引领生物大分子动态修饰与化学干预研究,为生物大分子动态修饰的机制研究提供具有化学特征的新工具和新模式,获得针对动态修饰的新药物靶标和相应的干预小分子;加速从基础研究到药物开发的转化,为认识生命体系调控的内在规律、为重大疾病的诊断与防治提供基础性和前瞻性的科学技术储备;促进化学与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的衔接和交叉集成,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提升我国生物大分子动态修饰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性研究的综合实力,及其在国际化学生物学领域和生物医学前沿研究中的地位;同时,造就一支学科深度交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化学生物学科研队伍。

二、核心科学问题

生物大分子动态修饰研究的最基本问题是发现和阐明生物大分子化学修饰的动态特性,揭示其生物学效应和调控机制,并实现对生物大分子动态修饰的靶向化学干预。本计划旨在以化学生物学研究模式为指导,发展生物大分子动态修饰的特异标记和检测工具,解析生物大分子动态修饰的功能和调控机制,为药物研发提供潜在干预小分子和新靶标。本计划将组织包括化学、生命科学、医学、数理科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的科学家共同开展研究。拟解决的核心科学问题如下:

(一)生物大分子化学修饰的动态特性:生物大分子化学修饰的化学特征与动态过程。

(二)生物大分子动态修饰的调控机制:  动态修饰的生物学效应和调控规律。

(三)生物大分子动态修饰的化学干预:基于动态修饰的新药靶和靶向干预策略。

三、 2020 年度重点资助研究方向

本重大研究计划2020年拟围绕上述核心科学问题开展如下研究工作:

(一)生物大分子动态修饰的化学标记与检测技术。

生物大分子动态修饰的化学标记与检测技术是开展生物大分子动态修饰研究的基础。通过修饰生物大分子的体外样品制备与化学标记、生物大分子修饰时空探测和高分辨成像技术的发展,实现对生物大分子动态修饰的高效、特异和时空动态检测,为从分子、细胞和个体等多个层次揭示生物大分子动态修饰的特征和调控机制奠定基础。研究重点如下:

聚焦生物大分子化学修饰的动态属性,发展标记和检测动态化学修饰,尤其是针对单细胞水平或亚细胞维度的动态修饰的新技术、新方法。

(二)生物大分子动态修饰的调控机制与功能解析。

生物大分子动态修饰的调控机制与功能解析是开展生物大分子动态修饰研究的核心内容。借助化学生物学创新方法、技术和工具,应用结构解析、深度测序和高分辨成像等技术,结合现代分子细胞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等手段,揭示生物大分子动态修饰的调控机制,并阐明其在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基于生物大分子动态修饰的化学干预奠定基础。研究重点如下:

1.  结合成像与测序等新技术,解析动态化学修饰对三维基因组的调控机制;

2.  结合实验与计算模拟,解析化学修饰对生物大分子凝集和相变过程的调控机制与生物功能,建立理论模型。

(三)生物大分子动态修饰的化学干预及其应用。

利用活性化合物高通量/高内涵筛选、计算模拟、探针(药物)分子设计等化学生物学技术,发展高选择性、高特异性、高生物相容性的小分子化学工具,揭示生命体内不同层次生物大分子动态修饰的调控机制,建立生物大分子动态修饰与分子靶向药物发现之间的桥梁,实现以新靶标确证和原创候选药物发现为目标的源头创新。研究重点如下:

    针对生物大分子化学修饰的动态特征,发展靶向干预该动态过程及其生物功能(如细胞命运调控)的小分子工具,构建新模式筛选体系,发现先导化合物。

四、项目遴选的基本原则

本重大研究计划以学科交叉研究为基本特征,旨在将相关研究项目联系起来,成为一个综合“项目群”。申请书应论述与项目指南最接近的科学问题,同时要体现学科交叉研究的特征以及对解决核心科学问题和实现项目总体目标的贡献。

对于有比较好的创新性研究思路或比较好的苗头但尚需一段时间探索研究的申请项目,将以培育项目方式予以资助;对于有较好研究基础和积累,且有明确的重要科学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系统研究同时体现学科交叉特征的申请项目,将以重点支持项目的方式予以资助,其项目申请书中必须体现化学等相关学科与生物学研究队伍的交叉。

五、 2020 年度资助计划

2020年度拟资助培育项目10-20项,直接费用资助强度约为70-9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3年,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1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拟资助重点支持项目3-5项,直接费用资助强度约为250-35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4年,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1年1月1日-2024年12月31日”。

六、申请要求及注意事项

    (一)申请条件。

  本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  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

                2.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

  (二)限项申请规定。

                1.  申请人同年只能申请1项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其中: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中的集成项目和战略研究项目除外);上一年度获得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不包括集成项目和战略研究项目)资助的项目负责人,本年度不得作为申请人申请重大研究计划项目。

                2.  申请和承担项目总数的限制规定参照《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中限项申请规定的相关内容。

  (三)申请注意事项。

                1.  本重大研究计划纳入2020年度集中接收申请范围,试行无纸化申请。2020年度项目申请集中接收截止时间为4月20日16时。

                2.  项目申请书采用在线方式撰写。对申请人具体要求如下:

  (1)申请人在填报申请书前,应当认真阅读本项目指南和《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中申请须知和限项申请规定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项目指南和相关要求的申请项目不予受理。

  (2)本重大研究计划旨在紧密围绕核心科学问题,将对多学科相关研究进行战略性的方向引导和优势整合,成为一个项目集群。申请人应根据本重大研究计划拟解决的具体科学问题和项目指南公布的拟资助研究方向,自行拟定项目名称、科学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相应的研究经费等。

(3)申请人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https://isisn.nsfc.gov.cn/(没有系统账号的申请人请向依托单位基金管理联系人申请开户),按照撰写提纲及相关要求撰写申请书。

(4)申请书中的资助类别选择“重大研究计划”,亚类说明选择“重点支持项目”或“培育项目”,附注说明选择“生物大分子动态修饰与化学干预”,根据申请的具体研究内容选择相应的申请代码。培育项目和重点支持项目的合作研究单位不得超过2个。

 

5 、糖脂代谢的时空网络调控重大研究计划 2020 年度项目指南

http://www.nsfc.gov.cn/publish/portal0/tab442/info77508.htm

糖脂代谢是细胞及机体能量与物质来源的重要生命过程,其稳态平衡是机体应对内外时空环境变化的重要保障。糖脂代谢失衡导致的各类代谢性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随着多组学、基因编辑、单细胞和单分子等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糖脂代谢研究正在经历从分子水平向网络互作集成、从静态到动态、从单器官到组织间应答协调及与环境互作等方面的纵深发展。同时,基础研究与健康生活方式指导、新药研发及临床疾病诊治的交叉融合不断加深。近年来我国在糖脂代谢前沿基础研究、应用转化研发和代谢性疾病临床研究等方面已取得若干重大进展,然而目前对糖脂代谢的核心机制、代谢过程的微观途径与生物个体宏观表型的联系、代谢网络中局部调控与全局响应、代谢稳态维持和环境适应等认识仍很匮乏,因此对于糖脂代谢时空网络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科学目标

以糖脂代谢的时空网络调控为研究核心,揭示机体、器官、细胞和亚细胞结构对糖脂代谢状态的感知与应答模式;解析调节代谢稳态的组织器官间的信息对话与协同调控网络;发现重要糖脂代谢物产生、运输与转化的路径和调控机制;发现糖脂代谢调控与稳态维持的新规律;阐明代谢时空变化在环境适应及生命健康中的作用;揭示代谢稳态失衡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核心机制,发展代谢健康新策略。

二、核心科学问题

糖脂代谢的核心机制、时空网络调控及其在生理病理条件下的变化规律。

三、 2020 年度重点资助研究方向

本重大研究计划2020年度重点资助以下四个方面。

(一)糖脂与能量代谢的时空感应。

围绕营养感知与应答,以细胞(含亚细胞结构)、器官、机体对糖、脂、氨基酸等代谢物的感应为切入点,鉴定其代谢信号物质、蛋白质感受机器;阐明其信号传导机制;解析糖脂等营养物质与代谢感应通路的交互调控;重点研究小分子代谢物及能量状态的感应机制。

(二)糖脂等代谢物的产生、运输与转化。

以糖、脂、氨基酸等代谢物的动态变化为主线,重点研究其在机体内的产生、运输和转化及调控机制,鉴定发现新的代谢物转运蛋白;实时定量分析糖、脂、氨基酸等代谢物在不同时间或空间(组织、细胞、亚细胞结构)的分布;解析代谢物质与代谢网络的时空动态变化规律;鼓励揭示糖脂代谢网络变化与调控的新模式;开发代谢研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三)组织器官间的代谢信息交流与网络调控。

重点研究细胞、组织器官间的代谢互作模式和信息交流机制;鼓励利用单细胞技术及类器官等开展糖脂代谢研究;发现并鉴定代谢调控物质(包括外泌体、RNA、肽类、代谢物等)及其功能与作用机制;探索并发现组织器官糖脂代谢调控的新功能以及未知代谢性组织器官。

(四)生理与病理过程的糖脂代谢重塑。

揭示不同营养与环境条件下的代谢改变及其对主要代谢组织(肝脏、心脏、肌肉、脂肪组织或相关内分泌器官)功能的影响;研究持续性代谢重塑引起的机体适应性机制;鉴定糖脂代谢异常人群中新的代谢相关基因变异,并深入开展功能与机制研究;鼓励糖脂代谢与神经、免疫、肿瘤、干细胞等领域的交叉研究。

四、项目遴选的基本原则

1.创新性:申请人应根据本重大研究计划的科学目标提出项目申请,申请书应明确阐述拟研究科学问题的意义并提出可验证的创新性科学假说,研究成果应对认识和理解糖脂代谢的时空网络调控规律有清晰的新贡献;

2.新技术方法:本重大研究计划鼓励研究和发展促进糖脂代谢研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优先支持通过研发和运用新技术方法开展糖脂代谢的时空网络调控研究的项目申请;

3.研究申请必须符合本重大研究计划所设定的科学目标,围绕核心科学问题,选择某一重点资助研究方向进行研究。

五、 2020 年度资助计划

2020年度拟资助培育项目20-25项,  资助期限为3年,直接费用资助强度约为80-100万元/项,优先支持探索性强、有望开拓新方向的研究申请,培育项目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为“2021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拟资助重点支持项目6-10项,资助期限为4年,直接费用资助强度约为250-350万元/项,优先支持有较好工作积累、有望取得重要突破的研究申请,重点支持项目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1年1月1日-2024年12月31日”。

六、申请要求及注意事项

    (一)申请条件。

  本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

                2.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

  (二)限项申请规定。

                1.  申请人同年只能申请1项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其中: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中的集成项目和战略研究项目除外);上一年度获得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不包括集成项目和战略研究项目)资助的项目负责人,本年度不得作为申请人申请重大研究计划项目。

                2.申请和承担项目总数的限制规定参照《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中限项申请规定的相关内容。

  (三)申请注意事项。

                1.本重大研究计划纳入2020年度集中接收申请范围,试行无纸化申请。2020年度项目申请集中接收截止时间为4月20日16时。

                2.项目申请书采用在线方式撰写。对申请人具体要求如下:

  (1)申请人在填报申请书前,应当认真阅读本项目指南和《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中申请须知和限项申请规定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项目指南和相关要求的申请项目不予受理。

  (2)本重大研究计划旨在紧密围绕核心科学问题,将对多学科相关研究进行战略性的方向引导和优势整合,成为一个项目集群。申请人应根据本重大研究计划拟解决的具体科学问题和项目指南公布的拟资助研究方向,自行拟定项目名称、科学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相应的研究经费等。

(3)申请人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https://isisn.nsfc.gov.cn/(没有系统账号的申请人请向依托单位基金管理联系人申请开户),按照撰写提纲及相关要求撰写申请书。

(4)申请书中的资助类别选择“重大研究计划”,亚类说明选择“重点支持项目”或“培育项目”,附注说明选择“糖脂代谢的时空网络调控”,根据申请的具体研究内容选择相应的申请代码。培育项目和重点支持项目的合作研究单位不得超过2个。

 

6 、多层次手性物质的精准构筑重大研究计划 2020 年度项目指南

http://www.nsfc.gov.cn/publish/portal0/tab442/info77500.htm

手性与生命现象密切相关,也显著影响物质的性能,手性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当前手性物质的研究面临着新的挑战,如:能够实际应用于手性医药和农药生产的合成技术依旧屈指可数;在超分子和材料层次上缺少获得单一镜像异构体高效和普适的方法;表征技术和理论的缺乏严重制约了手性材料的发展和应用。因此,开展多层次手性物质的精准构筑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并有望为医药、农药、信息和材料领域提供核心技术支持。本重大研究计划将集合化学、物理、材料、生物等学科的优势力量,提升我国在手性科学领域的创新能力。

一、科学目标

以多层次手性物质的精准构筑为核心,通过多学科交叉和新技术运用,实现手性分子、手性大分子、手性超分子和手性材料单一镜像异构体的高效制备,揭示手性产生、传递、放大和调控的机制和规律,阐明手性物质的结构-功能关系,发展精准和规模创造手性功能分子和材料的关键技术,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显著提升我国在手性物质研究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二、核心科学问题

(一)单一镜像异构体的精准构筑。

(二)手性传递放大的机制与规律。

(三)不同镜像异构体的手性效应与功能。

三、 2020 年度重点资助研究方向

本重大研究计划2020年拟围绕上述核心科学问题开展如下研究工作,鼓励开展多层次、跨尺度的手性物质构筑、表征或功能的融合与交叉研究:

(一)探索新的手性分子形式及其合成方法,探索手性合成选择性控制的新理念、新策略,探索合成生物学理念、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手性分子合成中的运用,开发高效的手性催化剂,发展手性功能分子的规模化生产的变革性技术。

(二)设计新型手性大分子、手性超分子和手性材料,发展获得其单一镜像异构体的有效方法,研究分子以上层次手性物质的组装与结构,探索手性产生、传递、放大和调控的机制与规律。

(三)研究手性物质在物理和生物等方面的性能,探索手性物质表征的新原理、新技术、新方法,阐释手性物质结构与其特性之间的关系,发展新的手性功能分子和材料。

四、项目遴选的基本原则

本重大研究计划以原始创新为首要目标。申请书应论述与项目指南最接近的科学问题和创新目标,同时要体现交叉研究的特征以及对解决核心科学问题和实现项目总体目标的贡献。

科学问题明确、原始创新性强、学科交叉特征明显的申请项目,将以重点支持项目的方式予以资助;有创新研究思路、探索性强的申请项目,将以培育项目的方式予以资助。优先支持跨领域交叉的研究项目。不支持跟踪性和简单拓展性研究。

五、 2020 年度资助计划

2020年度拟资助培育项目20-25项,直接费用资助强度为80-10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3年,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1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拟资助重点支持项目4-6项,直接费用资助强度为300-40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4年,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1年1月1日-2024年12月31日”。

六、申报要求及注意事项

    (一)申请条件。

  本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  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

                2.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

  (二)限项申请规定。

                1.  申请人同年只能申请1项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其中: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中的集成项目和战略研究项目除外);上一年度获得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不包括集成项目和战略研究项目)资助的项目负责人,本年度不得作为申请人申请重大研究计划项目。

                2.  申请和承担项目总数的限制规定参照《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中限项申请规定的相关内容。

  (三)申请注意事项。

                1.本重大研究计划纳入2020年度集中接收申请范围,试行无纸化申请。2020年度项目申请集中接收截止时间为4月20日16时。

                2.项目申请书采用在线方式撰写。对申请人具体要求如下:

  (1)申请人在填报申请书前,应当认真阅读本项目指南和《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中申请须知和限项申请规定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项目指南和相关要求的申请项目不予受理。

  (2)本重大研究计划旨在紧密围绕核心科学问题,将对多学科相关研究进行战略性的方向引导和优势整合,成为一个项目集群。申请人应根据本重大研究计划拟解决的具体科学问题和项目指南公布的拟资助研究方向,自行拟定项目名称、科学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相应的研究经费等。

(3)申请人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https://isisn.nsfc.gov.cn/(没有系统账号的申请人请向依托单位基金管理联系人申请开户),按照重大研究计划申请书的撰写提纲及相关要求撰写申请书。

(4)申请书中的资助类别选择“重大研究计划”,亚类说明选择“重点支持项目”或“培育项目”,附注说明选择“多层次手性物质的精准构筑”,根据申请的具体研究内容选择相应的申请代码。培育项目和重点支持项目的合作研究单位不得超过2个。

 

    现将通知转发给你们,请符合条件的老师积极申报。

 

 

联系人:倪慧群        袁家龙

联系电话:15920301530     13560322916

科学技术处

2020年3月7日


中国水产学会鱼病专业委员会2023年学术年会顺利召开
  2023年中国水产学会鱼病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近华南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