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院团改革文艺硕果——我市三剧目参演省艺术节综述

05.12.2014  11:22


《客魂·家风》剧照。(钟小丰 摄)

  ●本报记者 郑炜梅

  在十二届广东省艺术节舞台上,我市有《诗娘》、《客魂·家风》、《古寨牛人》三部剧参与角逐。这是我市文艺院团改革后首次参与省艺术节接受“检验”,三部剧目均获奖,成为全省整体获奖数最多的地级市,也是我市参加省艺术节以来取得的最好成绩。舞台背后凝聚了许多人的汗水与努力。

  精心打磨终破茧成蝶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演员惊艳舞台,收获阵阵掌声的背后,演员、导演、编剧、编曲等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历经数十次的精心打磨。

  “每部戏都不容易,《客魂·家风》文稿前后更改了几十次,排练后仍在继续完善,为了更好表演,已经70岁的导演王佳纳每星期从广州出发到梅州。在排练期间演员们加班更是常事,尽管是群演也一样!”市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的副团长杨苑玲说,她印象最深的是,后勤人员参与群演,尽管没有台词,但他们仍会不断请教演员们如何才能表演好角色需要。的确,一部大戏从创作到舞台呈现需要漫长的时间积累,每场戏都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如此迸发出的情感才能吸引观众。“排练时我就想象自己是雅琴,身处那个年代自己应该怎么做,怎么表现自梳女之间的特殊情感,所以每一场的表演都不一样,这是我们真实情感的迸发。”在《诗娘》中将“雅琴”一角刻画得入木三分的演员嵇兵说。在省艺术节上,她也凭借“雅琴”一角获得优秀表演奖。

  在人员不够的情况后,剧团演员们、工作人员们更是身兼多职。“剧团很多行政既是后勤,又是群演,还是道具师!”采访中,各剧团的负责人告诉记者。

   年轻演员挑大梁

  年轻演员逐渐成长挑大梁是近年来文艺院团改革后呈现的突出现象。在十二届省艺术节上,“82年”的演员黄丽华、潘锡岳分别凭借《诗娘》、《客魂·家风》获得第十二届广东省艺术节的优秀表演奖;同样,80后的演员潘倩、谢曼丽等也获得了表演奖。

  黄丽华此前曾担当《黄遵宪》、《蝴蝶梦》等剧的主角,此次是她首次摘下省艺术节优秀表演奖,在得知消息的那天晚上,她高兴极了。“竞争激烈,真的没想到自己能拿奖,就是想演绎好诗娘这个角色。”黄丽华认为,此次获奖与院团“走市场”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改革后剧团走市场,只要有演出机会,无论老中新,无论演出是商业还是公益,都可以参加。多参加社会活动,不仅对剧种都是很好的推广和宣传,而且个人舞台表现力也能得到提升。”她说。同样,谢曼丽也表示,这是她首次担当山歌剧重要角色演出,更多演出机会的磨练让自己成熟不少,获奖是对自己的肯定。

  “体制改革后,年轻演员获更多展现机会。”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的副院长张广武说,面向市场在推出精品剧目的同时也要“推新”,形成人才阶梯更好迎接市场。近年来,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推出的年轻演员黄丽华、管乐莹等不仅舞台经验更丰富,而且还收获了大批粉丝。

  获奖剧目持续演出

  在文艺院团体制改革之前,许多重点排演的节目只重视评奖,获奖之后便“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有的节目只有专家欣赏,观众和市场不买账。院团改革后,市场成为了“试金石”,因而,此次各剧团从创作到排演都充分考虑了“市场性”,在获奖后也将持续演出。

  从各大剧目首演获肯定到省艺术节上放异彩,我市文艺院团名气进一步得到了提升。目前,各院团已经收到了许多邀约,计划获奖剧目后续演出事宜。《诗娘》将持续在珠三角地区进行巡演;《客魂·家风》、《古寨牛人》将推出精简版的布景,定期送戏下乡。

  文艺要面向市场,但不能当市场的奴隶。在文艺院团改革后,我市首次参加省艺术节并获得了业内人士的肯定,通过此次艺术节的尝试,各大剧团对未来发展已经有了初步规划。“通俗不等于庸俗,我们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加大力度挖掘民俗和非遗方面的题材,另一方面重新排练以前的大戏。”市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团长马苑华说。同时,梅县山歌剧团演艺有限公司负责人叶柳华也告诉记者,今后将重点挖掘轻松诙谐的题材,同时探索将山歌与现代歌舞形式相结合的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