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倒计时 莞企早入市早受益
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将于2017年全面启动,未来市场规模或过4000亿元
东莞时间网讯 一年的交易量30亿-40亿吨,现货交易或逾80亿元,市场规模有望突破4000亿元。日前,公开媒体披露了未来全国碳交易市场的数据,引起了外界高度关注。按照碳交易制度设计,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将于2017年全面启动。
在全国高度重视节能减排的当下,经过碳交易试点5年,碳交易已为资本市场、企业所熟知。东莞制造业对碳交易的参与也越来越多。纳入广东首批碳排放权管理和交易的企业,东莞就有10家电力、水泥等行业的企业进入控排名单。东莞熟悉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分析人士指出,随着高能耗的造纸等行业纳入,莞企将越来越多涌入碳交易市场,充分竞逐碳交易带来的市场利好。
碳交易市场前景可期
根据公开媒体报道,2017年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启动后,有望成为继证券交易、国债之后的第三大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庞大的市场规模,日益收紧的节能减排金刚箍,无疑为今后的市场前景埋下了伏笔。
根据2015年9月中美联合声明,中国对碳排放做出了减排承诺,即到203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要下降60%-65%,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声明明确,计划在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涵盖钢铁、电力、化工、建材、造纸和有色金属等重点工业行业。
与此同时,公开信息披露,中国承诺推动低碳建筑和低碳交通,2020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占比达到50%,大中城市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到30%。
前述东莞碳排放交易分析人士认为,随着纳入碳交易的行业范围扩大,交易市场规模和企业体量均进一步放大,加上制度设计对交易风险等细节的完善,对资本进入碳交易市场的吸引力必然得到强化。
从北上广深等7个试点地区的交易数据来看,企业对碳交易的热情比较高。2013年12月广东省碳排放权交易启动首日,总成交量超过了12万吨,成交额突破了722万元人民币。值得注意的是,广东碳市60元/吨的开盘价,超过了北京、上海和深圳的水平。随后,广东还推出碳交易的 金融 产品,通过碳交易衍生品吸引中间商、 投资 机构进场,解决企业的减排融资问题。
2011年,我国确定北京、上海、广东等7个地区为碳交易试点,试点碳排放交易总量占据当地碳排放总量超过40%,覆盖了高耗能产业。2015年12月披露的信息显示,截至当年10月底,试点地区的累计配额公开交易量超过4600万吨,累计成交额超过13亿元人民币。
莞企早入市早受益
2014年度,东莞纳入广东首批碳排放权管理和交易的10家企业,主要分布在电力、水泥行业。这也是东莞企业在碳交易市场的首秀。目前,东莞已经有几十家企业纳入省碳交易平台。
对此,有分析观点指出,东莞企业纳入交易平台的数量扩大,既说明控排的任务重,又显示出企业将早从碳交易受益。前述东莞分析人士认为,这也是一种示范效应,企业交易节能减排带来的碳排放量额度,以此获得碳排放利润,可激发更多的企业自主转向绿色生产。“节能减排要投入,也可产生额外的效益。”
进入碳交易市场的利好是显而易见的。以一家发电企业为例,经过大力节能减排后获得富余的碳配额,通过交易市场出售后,能够更好地升级减排设备,提升减排能力,进而拥有更充裕的排放量。值得期待的是,随着资本进入碳交易市场,碳配额溢价空间放大,企业减排收益也越来越大。
东莞日报 记者从省发改委了解到,根据广东试点碳交易方案,首次配额发放按照部分免费发放和部分有偿发放两种方式进行。2013年-2014年控排企业、新建项目企业的免费配额和有偿配额比例为97%和3%,到2015年比例调整为90%和10%,再往后有偿配额比例逐步提高。前述东莞分析人士指出,有偿配额比例的提高,对绿色企业来说是无限商机。
值得关注的是,区域合作也给东莞纳入碳交易市场的企业带来商机。在2015年8月举行的绿色低碳发展“十三五”规划专家研讨会上,有专家指出,由于深圳碳交易纳入的行业多达26个,而广东省仅4个行业,因此未来深圳、东莞可以在拓宽和完善碳交易的企业范围上进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