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11月7日,老新闻人——光明日报社叶辉在第24届中国新闻奖和第13届长江韬奋奖颁奖报告会上发言。高国全 摄
31年前,我大学毕业,光明日报社浙江记者站老站长动员我当记者,我一口拒绝。
31年后,我从光明日报社人事部拿到了退休证。
是什么原因让我从不愿意当记者到在一个岗位坚守了31年?是对新闻工作深深的爱。
由于历史原因,我没有读过中学,知识结构严重畸形;加上个性内向,很不适合当记者。但是机遇让我成为了光明日报社记者,这使我感到有些惶恐。其中,既有对知识不足的惶恐,也有对自己能不能当一名合格的新闻人的惶恐。
正是这种惶恐使我认真地对待每一次采访,精心准备,细心采访,悉心写稿。伴随着这种惶恐的是我对知识的渴求——我知识的库存太少,需要不断充实。因此,在我的整个职业生涯中,从来没有中断过学习。
我庆幸自己赶上了改革开放时代。上世纪80年代是中国新闻事业蓬勃发展的辉煌期,也是我职业生涯的一个高峰。那段时间,我把笔触深入到改革开放中出现的 社会问题,密集地发出一批批报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丰富多彩的新闻工作使我逐渐爱上了这一职业,这种爱与日俱增,越到后来越难以割舍。有很多次机会,我 可以调离第一线,我都放弃了,因为我对这个职业已难以割舍。
我喜欢写人物。采访坚守海岛40年的医生吴棣梅,跟随她到小岛出诊,沿着她 半夜出诊的山路体会她的艰辛。我曾困惑,她何以能坚守孤岛40年?何以能一次次放弃到县城工作的机会?当看到那些忠厚的渔民对她就像自己家人一样亲昵时, 我理解了一个海岛医生与渔民水乳交融的关系,理解了她视职业如生命,视患者如亲人的职业精神。在深入采访中,一个个带着泥土芳香的细节让稿子里的人物真 实、可信、立体、充满人情味。稿子刊出后得到中央领导的批示肯定,吴棣梅的事迹还被改编成越剧搬上舞台。
为采访中国麻风第一村医疗团 队,我和同事三赴麻风村,住进病房体验生活,隔壁就住着面目严重变形的麻风病人,腐烂的伤口散发出恶臭。我们心怀恐惧:病床上会不会有麻风病菌?空气会不 会传染病毒?在这样的环境里,这些年轻的白衣战士却能坦然面对,当我们看到女护士长耐心地为患者清洗伤口,看到医生背起断腿残肢的病人到阳台上晒太阳,我 们深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