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王珺:经济研究要重视政策应用,要有实效
王珺。南方日报记者 王辉 实习生 林观凤 摄
在广东学术界,不少人都说,如果要找一位既有深厚理论功底又深谙广东现实的经济学专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王珺。
担任中山大学经济学教授多年,近年转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三十多年来,王珺保持着一贯的谦和、开放和创新精神,扎根岭南热土,成为广东经济变革发展的见证者、研究者,发挥着重要的智囊作用。
●南方日报记者 陈芳庭 陈枫
深感“要开门搞研究”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19岁的王珺决定辞去小学教师的工作,专心备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他幸运地被南开大学经济系录取。
和比自己大10多岁的同学们一起学习交流,他开始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和国家发展问题。大三那年,他参与创办了校园杂志《经济初学》并任主编,走上了经济学研究的道路。
籍贯唐山、在内蒙古成长的他,大学毕业后顺利考取了中山大学研究生并留校任教,开始了他与广东的数十年情缘。开放的岭南,给了王珺更多“开眼看世界”的难得机遇。在中山大学任教期间,他三次出国,到英国莱斯特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做访问学者。
他谈到这三次访学的收获:在英国,了解到什么是真正的学术研究规范;在哈佛,了解到世界顶尖的学者正在关心什么、研究什么;在麻省理工,获得了更多与富有盛名的老教授、观点新锐的年轻学者直接对话交流的机会。访学期间,他研修了《转轨国家的经济转型》等前沿课程,并将相关理论引入国内,结合广东实际进行研究。1992年他最早出版的一本专著《外向经济论》就获得广东省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当时,他成为这个奖项最年轻的获得者,第二年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
从北到南,从中国到英美,王珺就在多样的文化学术融合中逐渐确立了自己的学术研究坐标系。他深有体会地说:“我们不能搞闭门造车,一定要坚持开放,开门搞研究,把握世界潮流,学习、比较、吸收世界各国优秀学术文化成果,为我所用,创新发展。”
在研究理论的同时,他勤于调研,喜欢“往下面跑”。“每次调研都发现一些新问题,如果现有的理论没有答案,研究这些现实问题本身就留下了理论提炼与构建的空间,这让我觉得很有魅力。”
王珺担任广东经济学会会长多年,研究制度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与企业理论,提出了我国“政企关系三阶段变迁”“经理行为的双重博弈”等理论假说。他还就广东城镇化、珠三角一体化、粤港澳服务贸易等课题提交重大咨询报告,得到广东省决策层的重视。
“四个经济特区有三个在广东,如何率先改革与开放?”上世纪80年代开始,王珺就特区所有制、市场价格、企业承包、工资改革等多方面问题进行实地考察,对广东的改革现实有了更多的认识,并从实践视角来思考经济理论的解释力与发展问题。
回顾我国几十年的经济研究历程,王珺说:“过去很多年,我们没有把‘理论’和‘政策’很好地区分开来。”他解释说,“理论就是研究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重在道理;政策就是在了解事物的前因后果以后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重在应用。过去经济学界往往把理论和政策混淆了,另一方面现实政策‘药方’又开得太理想化,不接地气。我们要明确定位,善于区分。比如,过去我在中大当教授,更重视理论研究,要出奇出新,现在在社科院研究经济,更重视政策应用,要有实效。”
让专业镇成为广东创新主力军
东莞厚街的鞋业、中山古镇的灯饰、顺德乐从的家具、澄海澄城的玩具、潮安枫溪的陶瓷……“专业镇”是广东产业集群的独特形式,“一镇一品”闻名全球。“专业镇”从概念提出到蓬勃发展,有王珺的功劳。
王珺在全国较早地开展了产业集群的前沿性与交叉性研究。上世纪90年代,他和省政府相关部门的调研组去南海、顺德调研,在车上的热烈讨论,产生了用“集群”这个概念来概括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许多镇区出现的“一镇一品”的发展特色。随后,他与其他学者一道共同提出了专业镇概念,并将其作为地方政府的一种可行战略,2000年起被广东省政府应用推广。2001年,他又提出每个专业镇里设立一个创新平台的建议,得到了广东省政府采纳。截至2015年末,全省已有399个专业镇,经济总量占全省GDP近四成,科技产出占全省近四成,广东专业镇已成为广东创新驱动发展的一支主力军。
“人一辈子很短,能做好一件事,研究好一个问题,就够了。”王珺寄望,年轻学者要沉下心来做研究,善于从中国丰富复杂的改革发展实践中挖掘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升华理论,厚积薄发,合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大家荐书
好书思考兴衰发展
《平衡——从古罗马到今日美国的大国兴衰》(格伦·哈伯德、蒂姆·凯恩著,中信出版社出版)两位作者分别是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院前院长、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的前主席。该书用平实的语言解释了古罗马、英国、日本、俄罗斯等国的兴衰发展,还观察了中国的发展走势,有启发意义。
《相同的经济学,不同的政策处方》(丹尼·罗德里克著,中信出版社出版)作者是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擅长从实践的角度研究制度。书中摒弃枯燥生涩的模型,对经济增长有生动的描述。
《以自由看待发展》(阿马蒂亚·森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是印度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在书中,他回答了“什么是发展”的问题——发展并非是一个目的,而是扩展人的实质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