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社会管理模式 积极发挥枢纽作用
江门市妇联以构建枢纽型组织为切入点,推动市及各市(区)建立妇联枢纽型社会组织总部和妇女儿童类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并以此作为服务型导向的联合性平台,强化妇女儿童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截至2014年底,江门三区四市均建立了枢纽型社会组织总部和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妇女儿童类),成立155个妇女儿童类社会组织(其中正式注册的145个)、1800多个民间微组织等纳入妇联联系指导范畴,通过规范管理、健全工作机制等方式引导和推动我市妇女儿童类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一、发挥妇联枢纽型作用,启动社会组织培育新模式
2014年,江门市委市政府将进一步加强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积极推进“大民政”改革,妇联工作也在探索中前行,并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加强对社会组织的培育和提升。
(一)打造枢纽体系,凝聚、培育妇女儿童类社会组织。
“枢纽总部”在市妇联的业务指导下,实施“两套牌子一套人马”的运作方式,人员上与妇联干部挂钩,项目上与部室业务对接。为延伸妇联的工作手臂,扩展工作队伍,“总部”一方面充分利用“孵化基地”的凝聚功能,将一批热衷服务妇女儿童并具备承办项目条件的社会组织吸纳进“基地”,如市巾帼义工分会、市向日葵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市区离退休女干部联谊会等;另一方面针对妇联立足的传统业务范围,培育一批专业水平高、承接能力强的社会组织,如市侨乡妇女法律服务中心、市金百合家庭服务中心、市晴海天社会工作综合服务中心等。我们积极探索 “妇联设计--资源配置--社会组织承接--妇联监督--总结推广”的工作模式,指导入驻“基地”的社会组织为妇女儿童和家庭提供多种多样的服务。
(二)着力在“妇女之家”示范点中培育基层社会组织。
“妇女之家”是妇联基层组织对妇女儿童开展全方位服务的重要平台,我市各级妇联以“妇女之家”为抓手,运用项目化运作方式积极指导部分条件成熟的镇、村(居)建立关爱妇女儿童协会、妇女儿童事业促进会等社会组织,以购买服务的方式与其合作,依托其为群众开展服务。如新会区、鹤山市、台山市率先在各镇(街)注册成立各类联谊会,开启“社团+企业+妇女主任”共同管理的新格局。近三年来,全市各镇(街)及基层正式注册成立的妇女儿童类社会组织就有97个,其中15个村以“妇女之家”之名在当地民政部门注册,66个社会组织由义工、志愿者队伍、合作组织等发展而成。
二、多措并举,为社会组织提供全方位服务
“枢纽总部”致力提升我市妇女儿童类社会组织的服务能力,规范其管理运作,为其参与政府购买服务提供政策指导、培训拓展、牵线搭桥等“一站式”服务。
(一)引入机构,提供专业化服务。
为加强对妇女儿童类社会组织进行专业化的管理,市妇联以项目购买方式与市晴海天社会工作综合服务中心签订“孵化基地”合作协议书,为入驻市“孵化基地”的妇女儿童类社会组织提供孵化、培育、事件跟踪、年审等一体化、专业化服务内容,确保项目实施的质量。2014年市“孵化基地”与市直25个妇女儿童类社会组织签订了入驻协议,就服务内容、服务标准、服务时间等作出承诺。
(二)健全机制,提供常态化服务。
“枢纽总部”立足实际建立健全社团联席制度、妇联干部联系社会组织制度、社团组织会议制度、社会组织入驻“孵化基地”协议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机制,规范社会组织的行为。在坚持“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原则下,建立市、市(区)、镇(街)、村(居)四级妇女儿童类社会组织信息库、QQ群和微信平台,实施动态管理、分类指导。帮助各社团建立内部管理、信息公开、财务审计、年审制度等,为社会组织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三)量体裁衣,提供特色化服务。
一是“枢纽总部”与“孵化基地”对入驻的机构开展需求调查,坚持每季度举办一期专题培训,组织参训人员实地考察,借鉴先进经验,同时,积极向上级妇联、社会各界为这些社会组织争取能力提升、异地学习的机会;二是为更好地管理已进驻到“基地”的社会组织“流动”党员,市妇联指导“枢纽总部”和“孵化基地”筹备成立以晴海天社会工作综合服务中心为主的“妇女儿童类社会组织联合党支部”,把分散其中的党员联合起来,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员活动;三是促成五邑大学、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与“基地”培育出来的社会组织“牵手”,成立了“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实习基地”,借助高校专业社工人才的优势,弥补社会组织人才紧缺的短板。
三、争取资源,拓展渠道,提升社会组织的“造血”功能
(一)力争政府支持,将妇女儿童项目纳入市财政支持体系。
每年末,市妇联党组和各部室负责人都会针对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及省妇联的来年的工作布置,联合其挂钩的社会组织,在广泛听取基层和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开展项目设计,积极将各类深受妇女儿童欢迎的项目纳入第二年的财政预算中,力争经费支持,实行公开招标购买。2014、2015年,市妇联成功地争取到政府的支持,将家政服务工程、贫困母亲心灵关怀、困境儿童帮助计划、反家暴示范点工作等约8个项目纳入政府购买服务序列,获得财政资金支持达200万元,惠及了不少妇女儿童类社会组织,解决了资金匮乏的燃眉之急,使其工作呈现常态化、系统化的稳定趋势。
(二)主动作为,引领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公益创投。
一是2014年市妇联加大对民生项目的资金投入,以公开竞标方式,开展星级“妇女儿童之家”创建,三年累计投入90万元。2014年市妇联再投入125万元实施我市的妇女儿童民生实事项目,首批入选的项目达10个:“大家庭”亲子日活动、妇女维权服务以及家政就业培训、千人相亲会等深受群众欢迎、政府认可度高、社会影响力大的民生项目纳入其中。二是首次对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实行公开招标。将纳入财政预算的家政服务工程等三个项目以公开招标的方式向社会组织实行公开招标。三是推动了市政府在开展“养老·助残”公益创投活动中把留守儿童、单身特困母亲这两个特殊群体纳入到创投服务对象,市妇联作为成员单位之一共同参与到我市的创投规划中。四是充分发挥“桥梁纽带”和“龙头带动”作用,在省第二期“集思公益”计划中指导申报项目的社会组织做好项目申报、集票投票、组织联络等工作,第二期我市共有10个机构的17个项目获得资助,获助金额达114.13万。而第一期获资助机构13个项目已结项,圆满完成了项目实施。
各妇女儿童类社会组织利用近年来承办项目,以及参与“集思公益”计划所积累的良好口碑,积极参与省、市各类公益创投活动,并且吸引了我市相关部门主动向社会组织伸出“橄榄枝”。近两年来,我市有30多个妇女儿童类社会组织承接公益项目达70多个,获助资金700多万元,为社会组织的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四两拨千斤”铸品牌,社会组织寻找自我生存之路。
各妇女儿童类社会组织充分运用在各类公益项目中获得的“种子钱”,在不断的探索和磨砺中逐步铸就出属于自身的特色品牌,如:市金百合家庭服务中心专注我市的家政、婚介领域,多次承办“三八”、“六一”、家政服务、相亲活动等妇联传统项目,其中“千人相亲会”更被市委市政府指定为长期举办的群众性品牌活动;市向日葵家庭教育指导中心长期承接“家庭教育大讲堂”、“大家庭亲子日”两大深受家长欢迎的主题活动;市侨乡妇女法律服务中心的“家庭零暴力”被列入市财政长期支持项目。这些社会组织通过项目带动,撬动资源,立足民生需求,打造自我服务品牌,开辟自我生存路径,即使没有政府项目的长期“输血”,也能自我“造血”, 这是一种直接、快速和有效的成长方式,从而也大大增强了社会组织今后承接各类项目的信心和能力。(江门市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