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服务标准化主题沙龙举行 标准化将提高社会组织专业化
“社会组织该不该有服务标准?该怎样制定标准?”一场由深圳市社科联、马洪基金会和公众力民间智库联合举办的“社会组织服务标准化主题沙龙”14日举行,众多社会组织一线工作者和专家学者聚集一堂进行了探讨。大部分与会者认为,设立服务标准提高其机构专业化程度的重要途径,但在设立时不宜管得过宽过细,可设立类似“负面清单”一样的标准,即设定主要的禁止性标准,其他由社会组织去创新。
马洪基金会理事长助理范军说,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深圳社会组织总数达到8241家。但纵观社会组织生存现状,虽然在数量上有所增长,总体上仍处于培育发展的起步期。从注册登记到法律监管,从资金筹措到财务诚信,从承接职能转移到创新社会服务,从志愿者开发到专业团队建设,从政府关系互动到社会公众互信,都存在不少问题和矛盾,有很多模糊地带,需要不断厘清和明晰。范军认为,社会组织需要翻越“法律时务、收支财务、创新服务、团队要务和公共事务”这座“五指山”才能真正获得长足的成长空间,建议社会组织效仿企业,设立标准,让其服务标准化。
这一建议获得社会组织一线参与者和专家的支持,认为当下深圳的社会组织发展走在全国前面,但未来如何持续走在制高点,标准化是推动社会组织日后发展的重要策略。“标准或标准化是提高一个机构专业化程度非常重要的途径。”市社会组织研究院院长饶锦兴说。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人文学院副院长于长江也认为,当一些领域出现“倒筛选”、劣币驱逐良币时,应该强调标准的作用。但他同时提醒,各种指标体系有时也是“双刃剑”。如果评价标准设立得过于细致,对社会组织、社工组织将造成不胜其扰的情况,有些社工机构甚至可能要拿出1/3的精力应付检查。
而福田区社工委专职副主任蓝海坡则认为,由于社会组织的发展仍处在初始阶段,其改革不一定采取激烈和大踏步的方式,“小步快走”更适合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