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图书馆大多数沦为摆设 多为评级建服务跟不上

12.08.2014  18:55
社区图书馆大多数沦为摆设 多为评级建服务跟不上 - News.Ycwb.Com
来源: img.ycwb.com

骏景花园社区图书室空气闷热,空无一人 赫子仪 摄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赫子仪 实习生 卢美好

广州下大决心要建“图书馆之城”,基层图书馆不可缺少,然而,社区图书馆投入不菲,为何市民还是面临想读书没有地方读书的困境

南国书香节8月15日在琶洲开放,这成为每年广州市民的一场阅读盛宴。而事实上整个七八月份伴随着学生的暑假,也成为了阅读的高峰期。可记者通过走访发现,市民遭遇更多的情形是想读书却没有地方读书。近日,记者来到多家社区图书馆,发现大多数都沦为摆设——书本种类少、更新慢、重复率高、环境差、无人问津。

走访现状

社区图书馆奄奄一息

小区图书馆阅读环境简陋社区图书室的书太少了,只有几百本,几乎没有更新。”一名家住在骏景花园的女士告诉记者,她经常带儿子去广州图书馆借书,但只去过一次骏景花园社区图书室。

骏景花园的图书室面积大概有50平方米,由街道文化站管理。记者去的当天,图书室空无一人,一进门就感觉热,附近的居民说图书室没有空调,所以不愿意去,桌椅简陋,还算整齐。书本比较陈旧,大多是一些小说以及健康类的书,同一书名很多超过10本。

记者了解到,图书室管理员由一位社保工作人员兼职担任,每周三、周四会来图书室值班。每遇图书更新,社区其余的工作人员都要赶来帮忙。

街道图书馆经常性打烊除了社区图书馆,随后记者又走访了多家街道图书馆。在寻找的过程中,记者沿途询问几乎无人知晓。更意外的是,记者两天走访了3个街道图书馆,没有赶上一个单位“开门待客”。

石牌街文化站表示图书室逢周三闭馆;而冼村街文化站图书阅览室则大门紧闭,据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阅览室从一年前管理员离开就关闭了,有借书需求的人上门,才会开门。冼村街文化站阅览室则没有场地,寄居保利负一层已两三年,图书室不时被用作杂物存放。

农林街文化站负责人黄女士表示,图书阅览室周一至周五都在开门,只是今天恰巧关门而已。站内的实习生说:“这个阅览室下午两三点就关门了,在这里看书的人很少。”他解释道,一方面很多人不知道阅览室的存在;另一方面,如若长时间开放,电费、网费也让其难以支撑。

自助借书机无人问津记者在文化公园自助图书馆看到,架上摆放的图书有270本左右。藏书图书门类颇多。但却少有人停下来“光顾”这台会吐书的ATM机。

公园里往来的多是中老年人,对这些“高科技”并不熟悉。有在公园座椅上看书的年轻人表示,这个小小的图书馆虽然24小时借阅,“但文化公园会关门啊。再说了,这里就几百本藏书,也不容易找到自己要的,不方便”。

傍晚是文化公园人流量较大的时段,但驻足观望者也是屈指可数。

原因探寻

多为评级建,服务跟不上

广州要建“图书馆之城”,是下了大决心的。根据市文广新局提供的数据,2013年年底,14间公共图书馆、13间文化馆、165个文化站、2000多个文化室已全部实现免费开放。市级财政对此项工作专项补助1440.6万元,还不算各区按比例落实的配套资金。

然而,许多街道之所以设立图书馆是和文化站的评级挂钩的,似乎从建立之初就有些“营养不良”。

就拿硬件来说,除了最初购置图书有资金外,后续很少有给予图书的专项补贴。而图书室的面积,更是小得可怜,常常和文化活动中心共享一个场地。

其实图书馆是个特别专业的活,我们别说没有专业人才,连做这件事的人都没有。”某文化站负责人告诉记者,广州大部分文化站只有一两个人,还要做很多的工作,应接不暇,这就是很多图书馆沦为摆设的原因。“还有就是大部分社区图书馆还不能跟区、广州图书馆实行通借通还,这也是社区图书馆很基本的要求”。

前景展望

你想要怎样的社区图书馆

最急需少儿类社区图书馆在海珠区的刘先生,自己开办了一个儿童阅读馆,很多番禺的妈妈都带孩子过来读绘本,“阅读的平台对孩子是开放的,孩子会主动吸收。”刘先生说。在刘先生眼里,社区图书馆就应该肩负这样的功能,为同龄人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也能给孩子一个娱乐的去处,一举多得。

借助大的平台 “图书馆最好能够借助一些大的力量。”白云区京溪街家综主任郭绍莹告诉记者,由于家综平时有老年大学、少年宫、演出队伍,服务人员众多,所以图书馆的利用率非常高,二三十人的空间常常满座。“因为社工比较多,除了两个专门的工作人员,大部分的社工都能帮助图书馆完成日常工作。”郭绍莹说,每周图书馆还会开展家长读书工作,居民都很踊跃。

书吧能坐一下午越秀区从事经济类工作的白领许小姐告诉记者,对于看书她更看重的是环境,家里、单位事情多,分散精力,一本书很难专注看完。

在许小姐眼中,社区图书馆就是应该能满足这样的需求,环境舒适,氛围轻松安静,就像书吧一样,比如周末,不用坐车,能有地方一坐一下午,认真地看看书,享受阳光,和圈子里的朋友聊聊天,让人放松。

他山之石

国外社区图书馆=融入社区的门户

美国模式  美国的社区公共图书馆是办得最好的,有上万家,藏书量非常惊人,八成以上提供免费上网服务。美国的社区公共图书馆根据居民年龄层次的不同,分为成人阅览区、青少年阅览区和儿童活动阅览区。在美国办个图书馆借阅卡非常简便。只要出示最近的水电或者电话账单,再加上驾照,证实你是该社区的居民,即可免费办理图书借阅证。

日本模式 日本每个社区均设有图书馆。政府负责规划并提供经费,而日常事务由财团法人管理,政府为每年进行审计监督。

新加坡模式政府颁布《社区住宅规划法》,规定每个社区必须建立图书馆,由国家图书馆和社区基金会联合设立。其运营经费由政府财政补贴,管理借鉴分馆制模式,由国家图书馆管理局统一规划、组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