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互联网提升社区治理 鼓励居民参与社会服务
5月1日起,狮山镇罗村社会管理处全面实行网格化管理,率先在南海三个试点中实现全覆盖。今后,罗村15个社区拟分为76个网格,配备约290名巡查员进行管理。一旦巡查员发现问题,可及时用手机记录现场信息并拍照。借用网格管理系统手机APP,将信息实时上传至系统。
“借助互联网技术,打造网格化管理平台,提升了办事效率,避免重复劳动,一定程度上使社区治理实现了转型升级。”在狮山镇罗村社会管理处社会工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朱晓云看来,网格化管理全程按照“信息收集-任务派遣-任务处理-结果反馈-核查结案”的流程,实现“查办分离、普查专办”,倒逼政府提升社区服务能力。
社区治理借互联网转型升级
6日,巡查员黄祝林的手机弹出一条提醒。他掏出手机一看,原来是南海网格化管理系统发出通知,他被分派了一项巡查任务:对南海某物业管理公司进行检查。黄祝林随即赶赴目的地。到达现场后,他发现该公司的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存在堵塞和占用的情况。黄祝林一边通知企业相关人员对问题进行处理,一边将现场情况按要求记录下来,并拍照存证。填完所有选项,轻按“提交”选项,现场的情况便上传到了网格化管理系统。而另一头的管理人员已通过系统实时获悉问题处理进展。
以上情景只是罗村社会管理处针对全面覆盖网格化管理的一次演练。但类似的情形,早已出现在了罗村的罗湖社区。“2014年2月,南海在狮山镇罗村社会管理处、大沥镇和里水镇选取10个社区作为社区网格化治理的试点,按商住区、工业区和混合区等不同类型,划分了92个网格。”据罗村工作人员介绍,目前该系统已有安监、消防、计生、城管、国土、人社、流管、民政等八个部门入驻,接下来还会有更多部门加入。“通过网格化管理,我们实现了‘普查专办、查办分离’,即巡查员对自属网格进行巡查,系统将待处理的问题分发给相关部门办理。这一方面是对我们管理工作的监督,另一方面也倒逼我们提升服务能力。”
在朱晓云看来,借助互联网技术,打造网格化管理平台,提升了办事效率,避免重复劳动,一定程度上使社区治理实现了转型升级。“不同于以往各个执法部门单独检查,现在每个网格巡查员的任务涵盖了多方面。这样就可以避免出现多个部门短时间内对某企业重复巡查。而且,每次任务执行情况都会保存在系统,代替以往的纸质材料,成为我们考核的重要依据。”
目前,各社区按照“一站三员”(智慧工作站、巡查员、处置员、片区综合执法员)的架构模式,建立起网格化治理工作团队。在智慧工作站的统筹下,每个网格的巡查员和处置员利用网格化治理信息系统,上报和处理社区事务。遇到属镇(管理处)职责的案件,统一由社区的智慧工作站向镇智慧中心上报,由镇中心安排片区综合执法员进行处理。
多管齐下推动“居民自治”
“推动网格化治理,不仅实现了提效和监管的功能,更重要的是推动罗村社区管理的‘居民自治’。接下来,我们会发动更多居民参与,与巡查员共同完善社区的治理。”朱晓云说。
事实上,近些年来罗村一直在探索“居民自治”。在学习了新加坡、香港等地的先进经验后,罗村结合自身实际,进行了多项尝试,一开南海的先河。
“2010年,我们在全市率先成立‘社区参理事会’。它就相当于‘社区政协’。我们邀请各个社区的热心居民作为代表,鼓励他们提交‘社案’来反映问题和给出建议。”朱晓云介绍,目前罗村有16个社区参理事会。每年,各个参理事会将举行两次会议。2014年,务庄社区参理事会在以往的基础上设置了“三委、三部”,即社会工作委员会、经济发展委员会、社区文化发展委员会、社区关爱帮扶部、社区综合服务部、民间纠纷调解工作部。
“成立社区参理事会,为居民提供了参政议政、监督评议、资源整合及互惠共促的平台。拓宽了居民监督社区事务的阳光渠道,拓宽了社区成员互惠互助的便利渠道。”据工作人员称,在参理事会成立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南海的公交车只能通到罗村中心城区。随后,由该社区参理事会成员提出建设“村村通公交”,即把公交车引到每条自然村、工业区。现在在务庄,每一条自然村、工业区都通上了公交车,群众出入便捷。
除了打造‘社区参理事会’,罗村还与本地媒体合作,开展“市民议事厅”活动。“‘市民议事厅’是2012年罗村率先尝试,然后在全区推广。每个月,主办方会设定议题,将个性问题通过与民对话的形式反映出来,并督促相关部门跟进解决。同时,也能通过”议事“的形式收集民间智慧,形成提案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本地义工成为
社区服务主角
年过六旬的刘阿姨,是罗村社会管理处罗湖花园的老居民,在这里已生活了十多年。此外,她还有另一个身份——罗湖社区“邻里中心”的义工。
2011年,罗村首先提出打造“邻里中心”,建设参与式社会自治的“基层服务站”。目前,罗村共有27个“邻里中心”,其中10个已在南海区民政局登记注册,而另外17个也在罗村备案。
据介绍,“邻里中心”是一个公益性的社会服务组织。它由各个社区的居民组成,自发组织。根据社区情况,开展各类公共利益、慈善帮扶、培训帮教、文体娱乐类的服务。相关部门会定期请专业的社工,对各‘邻里中心’义工进行培训。此外,每年会拿出一小部分资金给予支持。
自2012年起,刘阿姨所在的罗湖花园“邻里中心”就开始推出“17点课堂”活动,专门针对本社区家庭困难或是双职工的子女。“由于放学之后,家里没人,这些小孩会先来我们‘邻里中心’写作业。每天我们都会有两位退休教师,来这里免费辅导小孩学习。‘17点课堂’从开办到现在已开展了六期。这三年,我眼看着很多小孩从一年级读到三年级,内心很感慨。”
“17点课堂”解决了该社区众多父母的燃眉之急,赢得诸多好评。“现在,每期想报名的学生太多,我们只能从中挑选出50多名学生参加。开展了这么多期后,也有很多企业、父母会给我们赞助。”刘阿姨一边说,一边指着墙上的电视机、防护窗、书架上的书本。“这些都是别人赞助我们的,让我们‘邻里中心’的设施越来越齐全。”
免费、公益,一直是‘邻里中心’坚守的原则。罗湖花园‘邻里中心’每周日还举办英语辅导班,请来专业老师免费为本地学生进行英语辅导。刘阿姨坦言,曾有不少英语培训机构找上门来,希望与‘邻里中心’进行商业合作,但都被一一回绝。“我们原本只是想为社区的居民提供帮助,如果收钱就违背了我们的初衷了。”
现在,“邻里中心”已经成为刘阿姨退休生活的重心。“即便不是我值班,每次走过这里,我都忍不住进来看看,与中心的姐妹们聊聊天,看看窗户、电源是否已经关好。如果没了‘邻里中心’,我真的会很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