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老人闲聚街头存隐患 社工盼寻固定场所提供服务

23.11.2015  12:37
在梅江区江南街道凤尾三巷一拐角处的杂货店门口,每天都有一群老人在这儿闲聊,就像老人们在外面的“”。然而,小店门口就是街道,车来车往,稍不留神可能招来安全隐患。“我们也想有个固定场所啊,可以遮风挡雨。”近日,在记者跟随社工冯倩走访社区时,老人们表达了这样的一个心愿。

  ●本报记者  钟智跃

  在梅江区江南街道凤尾三巷一拐角处的杂货店门口,每天都有一群老人在这儿闲聊,就像老人们在外面的“家”。然而,小店门口就是街道,车来车往,稍不留神可能招来安全隐患。“我们也想有个固定场所啊,可以遮风挡雨。”近日,在记者跟随社工冯倩走访社区时,老人们表达了这样的一个心愿。

  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带动社区工作发展

  2014年7月,梅江区率先全市在江南街道建立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以专业社工开展专业服务,并带动培育居民义工队伍,提升社区公共服务水平,惠及更多社区居民。

  在位于红光社区的江南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内,每天都有一群社区老人在这唱歌、跳舞、漫谈时政、分享养生知识。在服务中心的三楼,阿姨们正在齐声练唱,她们都是红光社区及周边几个社区的居民。家在溪南路的张阿姨说,以前闲暇时老人们都三三两两散聚,社工们邀请她们来到服务中心的社工点,练习唱歌、看看书报,还认识了好多老姐妹。刘叔所在的演奏队以前在归读公园练习和演出,几个月前,社工联系到他,告诉他可以在服务中心内排练。刘叔对记者说,这里环境好又凉快,大伙不知有多高兴呢!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发展,江南街道已开设了青少年、长者、家庭、社区发展等服务领域,13名专业社工活跃在服务社区一线,19名街道、居委干部通过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建立和发展义工队伍10支,注册义工近400名,其中本土街坊义工达60%以上,已服务社区居民3万多人次,提供孤寡独居长者关怀、亲子沟通教育、邻里关系调节和惠民政策解读等服务。

  盼增设社工站服务社区居民

  然而,江南街道的其他社区目前却尚未有如此良好的环境给人们休闲了。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欧阳瑞婷告诉记者,社工们在走访社区时,发现许多社区都因为没有固定场所,老人们只好在街头巷角散聚。

  社工冯倩挂点的凤尾社区属于梅城的老社区,早期规划不够完善,道路较小、建筑密集。冯倩告诉记者,这里居住的长者年龄普遍在80岁以上。记者看到,老人们散聚的空地上只有简易的塑胶布遮顶,一旦刮风下雨便无处可躲;而且旁边就是车来车往的街道,很不安全。今年已92岁高龄的退休老人邹伯对记者说,老人们坐的桌椅也是住户们丢弃的“破烂”。

  欧阳瑞婷表示,根据社工们掌握的情况,希望在各社区建立固定场所的愿望在社区老人们心中挺迫切。“我们希望能在各社区找到合适的场地,成立社工站,提供更近距离的社工服务。”然而,社工站的选址却成了难题。社工们经过一段时间的联络,都没有找到较合适的场地供使用。“我们发现社区有一些废旧场地,属于单位或企业,即使提出借用也很不大顺利。”欧阳瑞婷和其他团队成员构想,在各社区成立社工站,既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休闲活动场所,又可以引进专业社工,动员居民力量,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