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也需要“头衔”

22.04.2015  13:21

东莞时间网讯 时下,考社工证的人如过江之鲫,无论是本专业毕业生还是圈外人都为考取社工证奋斗着。但是,与此同时,正在当社工的人里涌出了另外一股考证热,他们自付几千元的培训费用报考心理咨询师证、婚姻家庭咨询师证,又或是不断去参加各种培训领取课程证书、讲师资格书等等。

有人会疑问:当社工不是有社工证就可以了吗?为什么还要付出那么多时间精力考取别的证书?是为跳槽转行做准备吗?

其实不然,社工也需要“头衔”,笔者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困扰,在服务对象Q群里转发了一则招募信息,一个私人教育机构亲子教育学堂的讲座,表面上看招募信息与社工平时发送的没什么两样,但是为什么这个讲座就瞬时有18个人报名,而社工平时的讲座却只有两三个人呢?

笔者与同事讨论良久,得出结论,在招募信息上唯一不一样的就是讲师,前者的讲师有一串的“头衔”:婚姻家庭咨询师、青少年心理辅导师、NLP导师、生物高级分析师等等。这个“头衔”一方面能够体现讲师的资质,有权威感,另一方面可以引起服务对象对课程内容的兴趣,认为可信程度更高,价值更高,也会更加地珍惜。恰恰相反,社工缺少“头衔”并且服务免费。看起来就像是跪求着你参加的廉价服务,因此往往很多的居民即使报名,也会轻易地请假,无故地缺席,又或是对社工的活动缺少信任,认为这群年轻人,经验少,资历少没有资本没有内涵和深度去辅导服务他们。

也许社工们通过考取各种证书,从内到外提升自我的素质和形象,有了更多的“头衔”,博取居民更多的信任和青睐,对社工的服务更加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