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介入精准帮扶低保家庭,五改六有七提高,建设幸福新农村

08.12.2015  19:10

新会创新举措统筹推进城乡扶贫开发

  城乡扶贫开发,新会创新举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顺利。在城镇,新会区探索采用购买社工服务的做法,把专业社工引入到结对帮扶工作中,实行“2+1”扶贫模式(即1名领导干部+1名社工与困难家庭进行结对帮扶),对低保家庭进行全方位的“精准”帮扶,“让爱到家”、“成长护航计划”等项目,让低保家庭及未成年人得到全方位的“精准”帮扶。

  在农村,新会区实施“五改六有七提高”幸福新农村建设,全面整治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从2012年开始,计划4年投入超10亿元,对全区193个行政村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造和提升,从整体上、根本上缩小城乡差距,使全区农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专题撰文:杨兴乐 肖浩

  “让爱到家”帮扶残疾人再就业

  文叔(化名)30年前孤身一人来到新会,一场工伤意外令他失去了左臂。康复后原工作单位留任他做门卫的工作,并且不久后结婚生女,终于在新会安定下来。可是好景不长,建筑公司改制,文叔失业了,而且找工作不断碰壁。顿时,生活的重担全压到做制衣散工的妻子身上。

  人到中年的文叔难找到工作,逐渐将自己封闭起来,而女儿逐渐成长,教育支出增多,虽然社区协助他申请了民政部门的最低生活保障,但没有工作,文叔的生活改观仍不大。今年,新会区政府开展精准帮扶,将文叔一家列入帮扶对象,社工机构迅速介入到帮扶中来。文叔在社工指引下,到残联进行就业登记,多途径找工作。后来,在社工的帮助下,成功找到一份门卫的工作,现在工作已经7个多月了。就业后的文叔,阳光乐观起来。

  文叔作为新会精准扶贫政策中众多帮扶对象的一员,通过政府政策支持和社工的介入帮扶,真正改变生活,最终依靠自己的劳动摆脱了贫困。

  这项名为“让爱到家”的低保家庭社工帮扶项目,是新会区推行“精准扶贫”的一个创新探索,继2014年为会城、崖门的1002户低保家庭购买社工服务的基础上延伸、扩展到双水和罗坑1148户低保家庭,及50户高危家庭,这2200户低保家庭在2015年均能得到专业社工帮扶和跟踪服务。根据新会区政府今年的精准帮扶方案,配合“2+1”扶贫模式(即1名领导干部+1名社工与困难家庭进行结对帮扶),会城等四个镇已经纳入精准帮扶的250户对象都得到“专业社工+部门单位”全方位的“精准”帮扶。

  目前,我区共投入1277万元进行困难帮扶,其中1000万元慈善救助金用于实施助孤老、助困、助病、助学、助残、爱心屋援建工程、助社会公益等“七助”慈善救助项目,182万元专项扶贫资金,95万元购买专业社工服务项目资金。

  “成长护航计划”低保家庭未成年人得到帮扶

  小桃今年12岁,从小生活在一个特殊的家庭:母亲患有精神残疾三级,长期靠药物控制,没有工作能力;父亲本来靠干粗活维持家庭经济,但2010年遭遇严重车祸后,身上镶了10多根钢管,从此也失去工作能力。在成长的关键时段缺少了关爱和教育,造成小桃学习成绩落后严重,亲子之间缺乏沟通。在学校,小桃几乎没有朋友,有同学知道其妈妈患有精神病后都取笑她、捉弄她,因为学习成绩差,老师几乎不管她,慢慢地在她心中萌生逃学的念头。

  当社工得知小桃情况后,马上介入。可是,小桃第一次见到社工姐姐的时候,不愿说真话,大多以“不知道”来敷衍。其父母说,她经常晚上独自出去玩,有一次还把书包弄丢。社工意识到这是个棘手的服务对象,但并没有知难而退,而是每周坚持上门跟小桃聊天,还给她带去画画工具,了解其内心的想法。另一方面,社工还不断从小桃的班主任、同学等多方面了解小桃的信息,跟她的父母沟通,尝试改变与小桃的沟通方式和教育方式。

  通过一个多月的接触,小桃变得越来越开朗了,亲子关系越来越好,改掉晚上独自出去玩的不良习惯,慢慢对学习产生兴趣。现在社工帮小桃联系补习机构,免费为小桃补习。

  为预防和解决因家境贫困造成对未成年人监护缺失和监护不当的社会问题,让低保家庭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新会区民政局购买蒲公英社工中心的社会工作服务,对新会区会城街道及崖门镇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未满18周岁(含18周岁)的未成年人共559人,其中崖门镇84人、会城街道475人,进行帮扶服务。项目采取“社工+义工”联动的方式,充分发挥社工的专业优势和义工的规模优势,为低保家庭未成年人在学习、亲子关系、人际交往、行为表现、就业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提供辅导、教育、支持、援助等,让低保家庭、尤其是低保家庭未成年人感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爱。

  “成长护航计划”从今年8月下旬正式开始运作,可以说是“精准中的精准”。 蒲公英社工中心自承接这个项目后,配备了13名社工,对559名服务对象全部进行了上门探访,深入了解低保家庭未成年人在学习、亲子关系、人际交往、行为表现、就业等方面的具体情况,按照“一人一档”的要求,为559名低保家庭未成年人建立动态帮扶档案。

  在建立动态帮扶档案的基础上,社工根据服务对象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进行评估分类,划分为“一般个案”和“重点个案”,并为559名服务对象提供“一对一”的个案服务,针对服务对象出现不良行为、学习、亲子关系、就业等问题,提供养育指导、教育、学习与心理辅导等帮扶服务。

  各方联动,初见成效

  根据“一户一档”的要求,新会区由专业社工和民政干部逐一上门进行登记建档,对全区城镇低保家庭888户和364户有大学生的低保家庭建立动态帮扶档案。同时,针对帮扶对象家庭情况进行摸底分类,确定重点帮扶家庭364户,其中助就业98户121人,助学331户479人,助医126户142人,其他帮扶79户117人。

  新会区通过探索专业的社工介入精准帮扶工作,协助结对单位实施帮扶,优势互补,给予帮扶对象全方位的跟踪服务,让弱势群体家庭保障了基本生活外,还可以发挥社工“助人自助”的服务宗旨,运用专业知识在人文关怀、情感支持等方面给予特困家庭更多的关心和爱护,成为党和政府新时期联系沟通群众的又一桥梁。

  目前,通过帮扶已有123名对象增强能力进入脱贫队列(其中41人已经脱贫,脱贫率达12.1%);下发扶贫专项资金126万元(其中助学95万元、助就业14万元、助医15万元、临时救助2万元),累计走访慰问930次,送上慰问金近30多万元,送上大米、食用油等慰问品折价总计近30多万元,为帮扶对象解决困难问题共800多件,在“2+1”扶贫模式尝试下,新会区逐步走出了精准扶贫新路子。

  “五改六有七提高”建设幸福新农村

  2012年以来,新会区实施“五改六有七提高”幸福新农村建设,全面整治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计划4年投入超10亿元,对全区193个行政村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造和提升,从整体上、根本上缩小城乡差距,使全区农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2012至2014年已投入6.02亿元,完成160个村的改造任务。

  农村生活环境得到有效改善。通过“五改”,完成改房116间,改公厕344座,改路171.93公里,改水并网扩容项目7个,改臭水塘16.22万平方米、臭水沟162.34公里,普遍实现了村道硬底化,农民喝上了放心水,村容村貌得到进一步改善。

  农村配套设施变得更加完备。通过“六有”,新建垃圾收集屋1536间,路灯5907盏,公园297个共40.8万平方米,运动场255个,社区服务中心159个,文化书屋162间。农村配套设施更加齐备,农民生产生活更加便利。

  农民生活保障得到逐步提高。通过“七提高”,五保户供养标准由504元提高至570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由每人每月210元提高至250元,农村困难家庭学生助学标准提高至每人每年500元,新农保政府缴费补贴标准由每人每年30元提高至40元,基础养老金标准由每人每月55元提高至60元,农村补助水平逐步提高,农民生活更具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