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江社工扶贫日记③|许华本:我来对了地方

17.12.2020  13:56

七八月份,昭通市彝良县的太阳属实有些”热情”,一连好几天的走访,身体已疲惫不堪,甚至有些感冒发烧,但内心里似乎仍涌现着无穷力量,鼓励自己在十几天的工扶贫中做得更多。

许华本(右一)

大学毕业后我就一直在东莞从事社工工作,至今已有十年。彝良安置点的社工发展和我想象中差距很大:犹如一张白纸。当地社工做的更多只是行政工作,真正涉及服务这一块的内容很少。

所幸,当地社工都很刻苦努力,他们只是缺乏学习途径,看着他们求知眼神,我知道自己来对了地方,也很乐意将多年的社工服务经验悉数和他们分享。

打通社区服务最后一公里

在彝良,每天一大早我们就从县城前往安置点开展服务, 从山下沿路走,和周围街坊聊天问候,与当地社工进行培训、走访等工作,时常忙到六七点才下班,晚上也会经常接到当地社工电话,跟我们请教问题。

虽然安置点的整体居民环境很好,但和当地居民的沟通中,我了解到他们大多都有一些“安土重迁”的观念,对很多政策也不了解,起初在安置点生活时,很容易产生挫败感。

为打通社区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我们就会积极引导当地社工从细节处入手,帮助居民了解政策服务,主动使用社区服务。比如,许多社区老人第一次住电梯楼,经常会忘记自己在几楼住,我们就在老人的楼层贴了一个标记,让她回家变得更方便。

我记得有一户家庭,家中有两个小孩,爸爸在外工作,妈妈在家照顾孩子。由于自身文化程度不高,对孩子教育没有太多想法。了解情况后,我们就会跟她讲解,社区其中有开设大学生、志愿者的学堂,可以为孩子提供免费的功课辅导,她最后也听取了我们的意见,送孩子去学堂辅导功课。

这只是其中一个案例,在安置点,我们一直引导当地社工思考如何将社区政策落到实处,将服务真正带到居民身边。

希望成为当地社工的灯塔 

平日与社工的接触,我们会从简单走访工作开始,从访谈提纲设计到与服务对象沟通、引导等等,每走访一处,就花费5-10分钟去和社工,讲解走访的不足之处。

有一位当地社工让我印象特别深:因为害怕,这位社工每走访一户,都会在门前深呼吸30秒,虽然只是处于害怕,但也显现了她克服心理障碍的决心。家访后,社工们总会迫不及待的问:“督导,你觉得我问他们这个问题可以吗?”“我用的同理技巧到位吗?”“我还需要提升那些”……一连串问题不断提出,他们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成长。

从不知道怎么样与服务对象开展访谈,到与服务对象滔滔不绝的聊天,再到引导服务对象聊一些与服务相关的话题,在短短十几天时间内,当地社工的专业技巧有了很大提升,这让我感到非常欣慰,这是我们彼此共同付出的结果。

他们是幸运的,我也是幸运的。这段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社工扶贫这份工作的必要性,我很庆幸自己来对了地方。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当地社工的灯塔,为他们照亮前进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