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故事的记录者和传递者——南方日报社记者钟琳在我校进行人物专访培训

01.11.2016  13:05

10月28日下午,为了提高学生新闻实践能力,我校党委宣传部为我校校报学生记者社、新媒体中心和校广播台的学生进行了新闻培训,并特别邀请南方日报社资深记者钟琳为学生进行了人物专访的讲座。
  培训的上半场由宣传部老师费思迎主讲。结合过往新闻报道案例,费思迎向学生们介绍了新闻基础知识、采访技巧和写作方法。培训的下半场由钟琳主讲,她和大家分享了作为文体新闻部记者的从业经验,并介绍了知名人士专访和素人专访的要求和技巧。

钟琳和学生互动

在写任何一篇报道之前,都要了解读者的愿望。”钟琳说,从事娱乐记者多年,她发现读者最关心的不是著名演员头上的光环,而是光芒下的真实性,“因此,记者需要从这些人身上发现他们的趣味性和闪光点。” 了解读者需求后,记者应通过网络、社交平台等途径广泛搜集资讯,了解受访者的最新面貌,专访的准备要从他们身上的新闻点切入。记者应从掌握的资料中抓住人物的一、两个侧面,深入地了解,透彻地呈现。
  如何在专访中达到发掘真实性的目的呢?钟琳认为,首先,记者要酝酿好情绪,不先入为主;其次,记者要有共情的能力,因为每个人都会有相似的生活经历、类似的优缺点。“以同理心和受访者真诚地、像朋友一样地沟通,培养出信任感,他们才会向你显示出真实的一面,”钟琳强调,“沟通上所下的功夫和获得的成效占报道的70%。

学生认真听讲

  钟琳告诉学生:“我们除了用耳朵听,还要用眼睛看。”突破采访题纲,注重访谈中的细节,其间接收到的信息量会大很多。
  “术业有专攻,没必要在专访中追求和受访者学识、才华平等。”在钟琳眼里,对话的平等是人格的平等,专业性的平等。记者的专业性在于对受访者的尊重,以及对受访者客观、多面的理解和呈现。
  “人物专访要中肯,但也要站稳自己的立场。”钟琳告诉学生们,记者都是“讲故事的人”。“故事怎么讲”基于记者的观察和采访,取决于记者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钟琳呼吁学生们“心中要有一杆秤”,她指出,在文字表达之余,在回应读者关注点的同时,记者也要在文中体现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钟琳用精神零食比喻人物专访:好的“零食”不能充饥,但偶尔让人有短暂的快感,总能让人受益。(文图/校报学生记者 黄焯楹 余文杰 王瑜 罗小坚 华梓妤 黎嘉瑜)

 

相关链接:
  钟琳,南方日报社文体新闻部记者,曾于2013年、2014年连续获得广东省报纸副刊优秀作品新闻奖。曾采访莫言、苏童等多名作家以及多位演艺界著名人士,其作品《港漂的故事》曾经代表南方日报文体新闻部参加中国新闻副刊奖评选。

(责任编辑:费思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