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殡葬改革应采取渐进改革模式
近一段时间以来,安徽省安庆市范围内频繁出现老人非正常死亡事件,据媒体报道,这些悲剧均与该市即将全面实施的殡葬改革有关。因为按照当地的殡葬改革规划,今年的6月1日将成为安庆殡葬管理的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后,城乡居民死亡后将按规定实行火化。
殡葬改革并非新话题,过去在论证改革必要性时,主要基于历史和现实两种考虑,一般的看法是,土葬是传统陋习,需要彻底改造,今后的趋势是逐步推行生态的殡葬方式,至于现实层面,则主要基于土地形势,因为土葬耗费一定土地,长远看将加剧土地紧张。两种因素基于不同的考量,这也导致在现实中经常有所偏倚,传统虽受到批判,但“入土为安”的情结依旧普遍,要彻底转变这种观念尚需时日。因此,殡葬改革相对成功的地区,表面上看是因当地思想较为开放,深层次原因恐怕主要因土地紧张等现实,而其他地区一旦现实诉求不够迫切,改革经常就会陷入迟滞。
安庆的殡葬改革头顶“去千年陋俗,树一代新风”的光环,在推动改革的过程中一再强调改造旧观念、树立新风尚,不过,从媒体的报道看,这种暴风骤雨式的改革更多与当地严峻的森林防火形势有关,今年1月24日,安庆市大龙山森林公园就一共发生16处火情,过火面积超过15公顷,此后当地召开市委常委会,通报了森林火灾事故责任追究的处理意见,20多名官员被处理。按照当地民政局官员的说法,除了殡改大势、节约土地、环境保护和移风易俗等共性原因,“上坟祭祀,对森林防火带来严重威胁,这也是推动殡葬改革的直接原因之一。”
通过殡葬改革来减少森林火灾,这可能是近年殡葬改革非主流的一个理由,改革对防止森林火灾效果如何,是否有其他替代性策略,答案尚难确定。争论也可能不会有标准答案,既然殡葬改革为大势所趋,不妨先放下这些问题,探讨殡葬改革本身,安庆此次改革力度可谓不小,一些老人选择极端方式来捍卫“执念”,显示改革在民间已遭遇抵触,惊异的是,在当地的改革者看来,安庆的殡改手段已很“温和”,这种改革面临的考验可能连改革者也始料不及。
的确,殡葬改革殷鉴不远,此前出现在河南周口的平坟运动,其力度较之安庆,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安庆的改革者可能注意到周口登峰造极的改革力度,却无视了彼时舆论对其改革激烈的批评,这也导致安庆只能步其后尘,在短时间内可能取得一定的改革成果,但要延续则存在较大困难。
观察这些轰轰烈烈的改革行动,其共性是强调行政强力,即通过提升执法刚性,迫使民众顺应新政策,周口的改革雷厉风行,除此之外,它之所以受到质疑,还因执法流于形式,相关配套措施不到位(比如,公益性公墓建设跟不上),安庆的改革是否吸取了周口的教训不得而知,无论接下来情况发生怎样的变化,当地要在殡葬改革有所作为,一方面必须意识到现今殡葬习惯的文化基因,在改革过程中重视配套措施的跟进,为民众替代稳妥的替代性选项;另一方面,同样考虑到传统情感的因素,改革不宜继续维持强力模式,而要为民众预留足够的时间。
殡葬改革持续多年,其必要性已受到各界认可,在具体的操作环节上,大致已肯定渐进的改革模式,2012年修改的《殡葬管理条例》删除了遗体土葬行为“拒不改正的,可以强制执行”的表述,可见在殡葬管理方面已表现出对传统风俗的尊重,改革是更优的管理,理应延续这种尊重。去年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意见》,间接体现了对渐进改革模式的认可,如果承认殡葬改革不能靠强力推动,那么,今后有必要走出理性构建的僭妄,而应该针对殡葬的特殊性推动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