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尊教化 继世重家风
广东南湾村麦氏宗祠
开枝散叶忆南迁
本报记者 邓圩
下着雨的午后,在麻石巷穿越光阴,梅雨季节浓烈的潮气裹挟着故人故事从历史深处而来。
广州城东、珠江之滨,紧邻黄埔古港和我国四大海神庙之一南海神庙的,是南湾古村。
唐代古运河绕村而过,百年老秋枫、老榕树在村间麻石古道旁郁郁葱葱。村中灰墨色的古巷里,一块牌匾曾经惊动了国内不少专家,老宅横额“初泰麦公祠”,这是李鸿章手迹。说起来这是有一段故事的,牌匾的主人麦子坚是光绪年间御前侍卫,二品大员,曾给慈禧医好了病,后来又在李鸿章手下办洋务,因此有了李中堂亲书牌匾的殊荣。
南湾的旺族正是麦姓。麦氏宗祠是南湾最古老的祠堂,名“序睦堂”,面积638平方米,初建年代不详,清道光辛卯年重修,为三进石脚青砖马头墙建筑。祠内雕梁画栋,壁画有30多幅,还有不少的屏风、对联等。
作为中原汉民族南迁开枝散叶之地,岭南好修祠堂,几乎村村有祠堂。建祠堂共祭祖,成为宗族百世得以相联的纽带。就像南湾村中,即便都是麦姓,大宗有大祠堂,各支派还有小祠堂。保存下来的历史文化古迹除了麦氏宗祠,还有初泰麦公祠、敬祖麦公祠等。
祠堂肯定是村中最堂皇的建筑,建筑的细节透露出家族实力。踏进麦氏宗祠,引人注目的是客厅天井石阶的7块花岗石,每一块竟然长达6丈。专家说,看这些长石就知道这个族群非富即贵——因为在当时采集和运输这样长度的花岗石没有实力是办不到的。
麦氏大宗祠门前有石鼓,这也不寻常。这里的老人告诉我,其实这不叫“石鼓”而叫“面子”。石鼓基座上往往雕刻上蜜蜂和猕猴、雀鸟和梅花鹿等图案,寓意“封侯”“爵禄”——封侯、爵禄对汉民族的家族来讲果然“很有面子”。
哪种家族祠堂门口可树“面子”?一种说法是凡外出做官的族人回乡才可以在祠堂门口立两面石鼓;另一说是凡立石鼓者,族人中必然是出了举人的。
南湾自然要称“诗书人家”了,至今村人仍引以为傲。“当时读书不用交学费,都是太公给的。所以这里出了好多读书人。”南湾村中老人家说。
无论走到哪里,祖先的风姿遗训已经深植于南迁汉民族内心,宗祠成为他们的精神家园。 南湾村,每天总有几个老人家仍然默默坐在古老祠堂的围墙内,守望着祖先留下来的建筑,看家族辉煌的历史和离奇的掌故在光阴间游移。
安徽歙县许村古祠群
忠孝节义继世长
叶琦 吴晓山
安徽歙县3785处地表文物中,共有大小祠堂200余座。许村有一个集“忠孝节义”于一体的许氏古祠群。
位于许村北部的大邦伯祠,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坐西朝东,三进五开间,外加一门楼,面阔18米,进深60米,占地面积1080平方米。
公元1357年,朱元璋率军经宣州至徽州,因军备粮饷匮乏,难以推进,这时富甲一方的许伯升携兄弟五人,尽卖田产、倾其积蓄资助朱元璋。明朝建国后,许伯升任福建汀州知府。他廉洁奉公,行惠为民,百姓称之为“青天知府”。大邦伯祠是其长子许都福为了纪念许伯升,仿照福建汀州知府衙门而建造,所以又称“官厅”。
在大邦伯祠同一条古街上有一座尽显“孝”道的“大墓祠”,又名郭悬第。明洪武十九年(1387),许伯升病故于福建汀州住所。其三子许美祖将其灵柩运回徽州,安葬于家乡许村的大墓山,并在墓侧结庐而居,守孝三年,后此支就以“大墓”命名。此古祠诠释了“百善孝为先”的美德。
经大墓祠不足百步就来到了“观察第”。祠坐北朝南,三进三开间。古祠西侧,有一道边门称为“墙里门”,看上去毫不起眼,背后却有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故事。有一位胡氏女子18岁时便嫁与许家,两年后丈夫不幸病逝,而此时的她已有了身孕,便在家里专心抚养孩子,把孩子培养成进士,最后做了观察使。为了守节,这个女人一辈子都没出过家门。临终时,她只留下两句遗言:第一,不要建牌坊;第二,把家里后院墙拆了,让村民到这口古井取水喝。此井名为福泉井,水质甘甜,冬暖夏凉,水位久干不涸,村民饮用至今。徽州女人的坚忍性格刻在了这座古祠的一砖一瓦上。
沿着一条悠长青石古道向南走至村口处是“大宅祠”。宋时,西夏入侵,宋战败。这时许村大宅门一富商许克复站出来,愿为朝廷分忧,资助军饷,后宋军胜,宋仁宗为嘉其义举,钦赐许克复为“大宅世家”。
这些古祠不仅是徽州古建筑的浓缩典范,也是歙县许氏家族的精神瑰宝。 正是有了这些“忠孝节义”之举,潜移默化地熏陶着整个许氏家族,形成了诗书传家、尊师重教的家风。
山西常平关帝祖祠
后人至今说仁勇
本报记者 周亚军
车行运城环城高速,窗外油菜花染遍沃野。隐约之间,一尊塑像突然闯入视野,耸立山前,绝伦逸群。这就是全世界最高的关帝像,高达80米,关公左手拈须,右手提刀,甚是威严。看见关帝像,常平也就到了。位于山西运城市西南的常平村,是关公故里。村里有座关帝祖祠,人称“家庙”。
解州关帝庙文管所副所长傅文元介绍,这座庙宇原是关羽的故宅,关羽从出生到避祸出逃之前一直生活于此。他殁后,当地人及后裔为纪念关羽及他的祖辈三代便在此建造了一座祠堂,故是当今纪念关羽最早的祠堂,同时也是世界上关公文化最早的发源地和集散地,距今已1800余年。后来随着历代封建帝王对关羽逐级追封,世人对他更加崇拜和敬仰,庙堂也随之扩建,到了明清形成现今之规模。庙内现存建筑亦多为清代重修。
常平关帝祖祠南依中条山,北临盐湖,依山傍水,建筑布局“前朝后寝”,庙内的金代砖塔、圣祖殿、娘娘殿在世界所有关帝庙中绝无仅有,堪称“三绝”。
步入山门,明朝正德年间建造的“关王故里”石牌坊映入眼帘,蟠龙雕柱,铜狮拱卫,清而不寒,简而不陋,距今已有460余年。走进祖祠,有一座八角七层砖塔,是为祖宅塔。相传,塔下原是一口水井。关羽秉性刚烈,又好抱打不平。关羽斩杀当地恶霸吕熊及其帮凶后,遭官府通缉,并要株连九族,满门抄斩。姓关的人家为免遭毒手,纷纷背井离乡。这也就是关公故里在常平,常平却无关姓的原因。
关羽父母年迈出逃不便,情急之下双双投井自尽。后人为了祭奠关羽双亲,便在井上修建了砖塔。
祖祠有一棵百年古桑,人们称之为“五世同堂”桑。据介绍,祖祠内供奉关家五代人,而桑树的根部就有五根碗口粗细的根茎裸露于地面,树干也分为五支,向上生长。
清明前夕,在距离常平不远的西古村,关羽第六十九世孙关丰师备好了香表、水果、花馍等祭品,更不忘叮嘱锣鼓队提早操练热身。“每年清明,关氏后裔都要去安邑、常平、西古三个地方,分别祭祀始祖关龙逄、圣祖关羽、先祖关郎, 祭祀祖先不是因为他是什么神人,主要是为了传承忠义仁勇的精神,传承‘读好书、说好话、做好人、行好事’的家训。”
福建上杭李氏大宗祠
聚族于斯被恩荣
本报记者 钟自炜
走近福建上杭稔田乡官田村河谷盆地,只见四面环山叠翠,黄潭河蜿蜒而过,占地5600平方米的“客家第一祠”李氏大宗祠即坐落于此。
“李氏大宗祠始建于1836年,由李氏后裔为纪念其入闽始祖李火德公所建。”李氏大宗祠管委会主任李长增介绍,李火德来自陇西望族,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二十八代裔孙。到李火德的父亲李珠这一代时,时值客家先民大举南迁,李珠举家从江西石城迁居宁化石壁。后来李火德沿着宽阔的汀江来到上杭丰朗,开始了他的独立人生。
“得聚族于斯,始分祭于坟茔,继合食于庙宇,即尊祖、敬宗、修族一举而三善矣。”祠谱上的这段记载,说的正是宗祠的三大主要功能。整个祠堂有104间客房、26间客厅、3栋大厅,分封各地宗支脉系房号,祭祖时提供给远地裔孙食宿。
步入李氏大宗祠,一座古典式庙堂映入眼帘。正中大门用灰青条石和石板砌成,形如牌坊,一块长方形石板上刻着“恩荣”二字,是清道光皇帝念火德公为人敦厚善良,家族兴旺,德善之行有口皆碑而特加恩赐的。大门口正中地面上还有一幅用小鹅卵石砌成的八卦图,任何人从八卦图起步,进入大门,必定是左脚先入门槛,令人称奇。
除了正大门,祠堂还有四座孔门,三方两圆的大门一字排开,有疏通人流的功用,也寓意着广纳五洲子孙的含义。祠堂坐落在千亩平川的田园中间,与周边稻田一起,形同一张大网上的“蜘蛛”,故该祠堂被称为“蜘蛛结网”型,寓意着四通八达、联结天下。
迈入正大门,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厅墙壁上“忠孝廉节”四个大字,相传是南宋宰相文天祥的遗墨,以此作为李氏家训,意在教育子孙后代,不管为官为民都要廉洁奉公、忠孝仁爱。
中厅的屏风上,刻有明代上杭儒学教谕季远撰写的《李氏火德翁传》,这是一篇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正厅中央墙上安有神牌,神牌前安放了火德公石像,上空悬挂着“惇叙堂”三个大字。祠内11对大圆石柱柱柱有联。
“宗祠建筑和客家农舍为一炉,集土坯墙与青砖墙为一体。”李长增表示,气势恢宏、庄严肃穆的李氏大宗祠,既有鲜明的南方民居特色,又充分体现了客家宗法制度的建筑艺术。
本版制图: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15年04月04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