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禅城探索“红黑榜”评选机制 撬动全域人居环境提升

09.11.2020  20:03

  位于禅城石湾镇街道的番村,从“黑榜村”一跃成为“红榜村”“进步村”,村内建设的公园以及休闲娱乐设施极大提升了村民获得感。南方日报记者 戴嘉信 摄

  进步27名,从“黑榜”垫底到成为“进步村”,佛山市禅城区东升村获得15万元财政奖励资金。在此之前,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东强怎么也没想到,自己村能和“全国文明村”紫南村站在同一个领奖台上。

  “后进村”也能和“先进村”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财政资金扶持。这种改变,源自禅城区今年启动的“美丽共拼”农村人居环境“红黑榜”评选工作。

   隐秘的农村资金难题

  东升村位于佛山中心城区祖庙街道,是一个典型的城中村。户籍人口只有2800多人,外来人口高达2万多人。黄东强说,村里外来人口多,工业区与居住区混杂,与乡村振兴要求有差距,人居环境要进一步提升,但改变起来难度不小。

  要干事,首先要解决资金问题。虽然近年来禅城在不断加大财政投入,推动村居蝶变,但对东升村来说,这些近在眼前的财政资金却始终难以够着。

  并非东升村不想“上进”。在此前的专项行动中,东升村希望争取到财政扶持,设计了全村监控设备加装、红强街道路平整、半封闭小区车辆进出识别系统3个项目,但实施起来,村民的传统观念过度依赖财政投入,效果并不理想。

  为何不理想?资金运作是一个问题。按照有关规定,每个项目,村里出资51%、区镇财政出49%,村里需要先全部垫资,然后再申请财政资金返还。

  东升村党支部副书记余德彪说,以加装监控设备项目为例,项目预算60多万元,但因为地处城市中心,不少村民都预期未来村里会进行整村更新改造,对为何要继续投资做靓环境抱有疑问。最终,只有造价13万元的红强街道路平整项目顺利实施,一方面是整体工程费用在村民可承受范围内,另一方面,这条入村道路确实影响了村民的出行,已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

  禅城区农业农村局在日常的调研中也发现,东升村面临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村里要做事、改善环境,村集体要有钱做事,首先要统一村民意见。”禅城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谢泽斌说。作为佛山中心城区,禅城共有53个行政村,发展极不平衡。

  这种不平衡更多是一种发展阶段和发展理念的不平衡。即使有的村集体经济收入并不低,但是村里宁肯把收入用于分红分掉,村干部降低了自身风险,实实在在的分红也能赢得村民的投票,而村里的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投入却是长期欠缺,缺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动力。

  这样一来,尽管财政资金按照1∶1的方式进行配套,但往往是有实力的先进村、村民发展理念相对统一的村庄才能摘得,农村发展的“马太效应”显现。

   红黑榜”奖励直接到村

  如何破解不均衡的难题,让每个村居都能获得同等的发展机会,成为禅城推动乡村振兴的一道必答题。

  经过一番调研,禅城“美丽共拼”农村人居环境“红黑榜”评选应运而生。该评选以季度为周期,对全区53个行政村的农村“厕所革命”、垃圾污水处理、河涌等水环境整治、“三清三拆三整治”等方面进行综合打分,评出10个“红榜村”和5个“黑榜村”,每个“红榜村”可直接获得30万元财政奖励。为鼓励村居环境提升,评选还设置了“进步奖”,对比上一季度评比排名进步最多的5个行政村,还能获得15万元的财政奖励。

  禅城区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红黑榜”评选进行了两期,不论上一季度是“先进村”还是“后进村”,新的季度所有村庄又都站到同一起跑线上。这意味着将有更多的村居获得奖励,竞争性的机制带动财政资金的覆盖面更广。

  “奖励资金下拨到村子后,我们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加强引导,规范其使用方向。”禅城区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说,结合部门前期对各村调研情况,引导村里把奖励用在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薄弱环节,重点提升基础设施等。

  跟东升村相似,位于禅城石湾镇街道的番村村在这次评选中,从“黑榜村”一跃成为“红榜”“进步村”,获得45万元的奖励。该村计划利用奖励的资金对村民房前屋后的闲置空间等进行微改造,建设村内小公园、健身场地以及村民休闲娱乐场所等设施。

  禅城区有关负责人说,财政资金投入方式的转变,让更多像东升村、番村村这样的村庄看到了希望与机会,有利于全域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南方日报记者 阎锋

  见习记者 钟烜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