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闹离婚,孩子判给谁?先玩个沙盘游戏看看真实内心
孩子正在接受“沙盘疗法”。
大洋网讯 夫妻闹上公堂要离婚,双方都执意要抚养孩子,那该把孩子判给谁呢?为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法院请来心理医院医生给孩子做沙盘游戏进行心理测评……去年9月,广州市白云区法院在家事审判中引入“沙盘疗法”,用科学的方法评估夫妻、亲子关系,实现子女及家庭各成员利益保护最大化。一年来,该院利用沙盘游戏进行心理测评和心理辅导14件,有效引导了家事案件夫妻、孩子舒缓情绪、理性思考。
案例:
遭父亲家暴 “沙盘游戏”修复孩子心灵创伤
吴某与林某于2013年4月协议离婚,约定儿子小林由父亲林某抚养。但离婚后,林某一直拒绝吴某探视小林,还经常打骂小林。去年6月,吴某突然接到小林同学妈妈的电话,说小林状况非常不好。之后,吴某向法院起诉要求变更小林的抚养权。根据案件审理需要,法院安排心理辅导师为小林做沙盘心理评估,并通知吴某和林某双方到庭。不料,两人在法庭外等待期间,忽然由言语冲突引发双方家属打斗,林某一方将吴某家属打伤,当日肇事者已由公安机关带走处理,吴某遂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法院经审理,依法作出人身保护令。在审理过程中,法院委托心理咨询师对孩子心理进行评估与治疗。
咨询师指出,孩子往沙盘里加入水,发现水池的水很快被沙子吸收,于是开始大面积将沙子围聚在中间,称其为“金字塔”。在“沙盘游戏”中,孩子聚拢沙堆,在顶端放上了牙齿,说:“这个牙齿能把爸爸吞掉。”
接着,孩子又拿了“法院”放在其右边,称:“希望法院能把爸爸抓起来,让他反省一下。”又在“法院”的对面摆放了房子,描述这是自己的家,并且“是在爸爸被制裁之后才能拥有的家”。
咨询师分析,孩子塑造了一个进攻与防守的主题沙盘,“展现了对父亲和奶奶权威的恐惧。在评估过程中,孩子多次询问咨询师,法官是否会将他判给母亲以及父亲暴力事件能否被判入狱。在提及法院及外界的保护时,孩子强烈希望能够得到庇护,远离暴力恐吓。在确认可以得到保护时,孩子终于放松下来。”
咨询师建议,孩子在小学一年级经历父母离异,其后遭遇家庭暴力,使孩子大部分时间生活在焦虑、内疚和无助中,因此,一个良好而稳定的抚养环境,是孩子目前急需的,“在孩子面临愤怒无助的情绪时,抚养人需要予以争取的疏导,示范争取的应对方式,防止孩子对暴力处理的认同。”
小林制作的沙盘
法院判决:
孩子改由母亲抚养
法院经审理后,认为对子女的抚养问题,应从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保障子女合法权益考虑。小林愿意跟随母亲生活,且母亲吴某有抚养能力;而林某有实施殴打造成原告亲属受伤的行为,令在场的小林心感恐惧。综上,吴某起诉要求变更抚养权合理合法,法院予以支持,判决小林由母亲携带抚养。
据悉,一审宣判后,林某不服提起上诉,二审维持原判。
法官说法:
借助“沙盘疗法”
评估夫妻、亲子关系
受访法官表示,家事纠纷类案件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当事人之间具有紧密而又复杂的亲缘、血缘关系,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清官难断家务事”的说法,为高效且温情地解决家事纠纷,维护婚姻家庭和谐稳定,努力实现“案结、事了、家和”,白云区法院在家事审判中引入“沙盘疗法”,旨在通过现代心理技术,为家事纠纷的科学化解提供专业支持,用科学的方法评估夫妻、亲子关系,实现子女及家庭各成员利益保护最大化。
该法官介绍,沙盘游戏治疗,是指在所营造的“自由和保护的空间”气氛中,来访者选择一些玩具,在沙箱中摆放,从而构成沙盘作品。治疗者陪伴来访者完成沙盘作品的制作,通过与来访者对话,在理解作品象征意义的基础上,体验来访者的情绪情感。
该法官表示,并非每个案件都会借助“沙盘疗法”,目前主要运用在抚养权纠纷案中,因为孩子不善于表达自己,通过科学评估治疗能更清楚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
该法官进一步解释,一般四至七岁左右的孩子,且其父母双方抚养条件相当的会考虑运用“沙盘疗法”,根据亲子关系评估结果获知孩子内心对父母的依赖程度,从而作出科学判决。此外,针对受到较大心理刺激、情绪波动大的孩子也会通过“沙盘治疗”,以缓解其紧张情绪,达到修复心理创伤的目的。
知多D:
记者查阅相关资料显示,沙盘游戏疗法,是由瑞士分析心理学家多拉·卡尔夫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创建的,基于荣格心理分析理论的一种心理治疗技术。高级咨询师张若琴告诉记者,“沙盘游戏”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儿童的心理教育与心理治疗、儿童跟父母之间的关系的呈现和修复等领域。
张若琴分析,“沙盘游戏”的效果首先取决于沙盘治疗师跟来访者之间的关系,如果治疗师不能够取得来访者的信任,无法营造出自由和保护的空间,来访者也无法真实表达其内心世界。其次,治疗师对于来访者的理解和共情也有一定影响。此外,还取决于来访者对于沙盘游戏的接受程度。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章程 通讯员云法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