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职公务员流向何处值得解读

28.04.2015  14:33

北京青年报》报道,离职公务员因掌握政府部门的人脉资源,而成为房地产、金融和互联网三大受政策影响最强的行业所争抢的对象,一些企业甚至开始托猎头寻找离职公务员。一名声称“老板觉得我有资源”的海关公务员,辞职后进入朋友的公司负责收集配件采购,年收入从10多万增加到了三四十万。此番现象引发了网友的抨击,认为离职公务员的“人脉”正在成为“腐败的资源”。

网友的担忧不无道理。虽然说,公务员只是一种职业,公务员本人完全可以凭借技能从政府部门跳槽到企业。公务员离职,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当企业选择离职公务员看重的是离职公务员的“政府人脉资源”时,则显得极不正常。

凤凰网网友顾则徐说,如果企业正常办事,依靠的不是法治,而是政策以及离职公务员的人脉关系,才能打开“方便之门”,或者获得本应获得的正常、正当的服务,那么,只能说明企业和政府的关系是不平等的,两者之间还处于颠倒的主人与公仆、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当前的深化改革还有着相当大的空间和潜力等待挖掘。

@吴镇琦律师则指出,离职公务员受企业追捧的不正常现象,也与监督乏力不无关系。《公务员法》明确规定,“公务员辞去公职或者退休的,原系领导成员的公务员在离职三年内,其他公务员在离职两年内,不得到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企业或者其他营利性组织任职,不得从事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营利性活动。”

确实,公务员离职必须要有规则制度来约束。《南方都市报》社论指出,公务员离职后流向何处是一个值得深入解读的问题,政府部门当然没有任何理由阻止公务员离职,但前提条件是要完善规则,保证政商关系的健康与稳定。说到底,离职公务员的“人脉”成为“腐败的资源”,暴露的还是畸形的官商关系,还是权力边界的模糊同时又缺乏有效的制约监督。从这方面来看,一方面,落实及完善离职公务员从业限制与职业回避制度刻不容缓;另一方面,针对权力体系建立公开透明的权力运行及监督机制,以“权力清单”和“负面清单”来规范权力的边界,以有效的监督来保障权力的运行,离职公务员手中的“人脉”,才不会演变为腐败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