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绵绵

14.08.2014  02:24

       专栏专家: 花凡澜 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黄帝内经》十余年,痴迷其间。

  【养生馆】之

  养生论道

  如果是在大宋朝,立秋晚上亥时,时辰一到,太史官会认真地大声断喝“秋来了……”随着话音,一片梧桐叶轻轻飘落。太监慌忙趋步上前,弯腰捡起,用鎏金的盘子高高地举过头顶。皇帝便伸出二指拈起,满怀深情地看着,说:“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立秋与梧桐

  中国人的生活是规整在四季天地框架中的生活,对自然的敬畏,对天地之道的顺从,本质是对人类自身生命的最大爱护。中医学借助自然万物之灵性入药,考虑的方式虽有实践的经验,亦多有这种生命感悟。

  梧桐树春季生叶晚,而一到立秋,便开始落叶,却是最容易被观察到的。这也就是“叶落知秋”典故的由来。梧桐在古代被认为是一种具有“时令感知能力”的植物。清代名医叶天士治疗一例秋季难产的孕妇,就曾经借助了桐叶。据说当时产妇已经找了与叶天士齐名的薛生白看过,认为是产妇过于虚弱,无力运胎的缘故,开具的处方自然以气血双补为主。

  可是为什么无效呢?叶天士便是从“”字去入手的,他认为当时正值寒暑交替之时,便改药引“竹叶三片”为“桐叶三片”。产妇遵方服药,不久便顺利地产下一胎儿,母子均报平安!梧桐叶报秋的特性,正符合同气相求的道理,于是引导诸药达于病所,终于瓜熟蒂落。

  立秋与粟

  立秋,便是秋的开始。从这个节点开始,天气逐渐转凉。

  “”从字形上看,一边是“”。禾是中国人历史最悠久的主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小米,古人也称为“”。秋季自然是禾收获的季节。因此,造字时,加上禾边是最恰当的选择了。历史学家将中国古代夏商时期命名为“粟文化”,可见他的影响。粟的药用价值在于能够补肾气,除胃热。立秋的时候,火未全消,且早晚寒气渐起,感而受的人,往往容易腹泻,这时喝点小米粥是最好的了。小孩子脾胃虚弱,小米也是补益的佳品。

  “”字另一边是火,现在人不好理解,在五行里,秋不该是金吗?其实,秋字在更早的写法中,是禾、火和龟三个字合成的,火和龟正是古人占卜的方法。在甲骨文记录的占辞里,四季名称中秋出现的最多,或者正代表着人们对于秋季收获的关注。也正是由于秋是收获的季节,四季中,也只有秋用来表示一年。比如“多事之秋”、“千秋万代”。

  立秋与楸

  秋字从音的选择上,同“”,就是把手收拢来。天地间的阳气,到了秋季于是慢慢收拢,就如同放开的手掌慢慢合拢来。与梧桐齐名且形似的一种树,名字就干脆叫楸。楸同样也具有梧桐的灵性。梧桐是制作古琴的材料,而楸则是制作棋盘的材料。在古人的认识中,棋盘上推演的阴阳之变,一点不亚于古琴上悠悠的岁月之声。楸同样可以入药,楸皮用来煮水外洗可以帮助那些久不收口的创面恢复,这份收的力量,似乎便承载了秋季的灵力。

  假如我们是在唐代,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在立秋的夜晚一定不会宅着,而是摘了楸叶回来,剪成各色的花型,贴在发上鬓旁,到闹市中开心地逛逛,尽情享受欧洲一片黑暗,美洲一片蛮荒,而独有盛唐长安一片繁华的都市夜生活!那一个“”字,算得上独领风骚了。

  (整理:林恒华)